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

武漢距長沙300公里、距合肥320公里、距南昌260公里,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平坦的地勢相比,中三角間山水相阻,地形復雜,面積卻為世界之最,是長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長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國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交通發達、科技教育資源豐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國未來空間開發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和意義。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主要特征
1、三極三圈三核

以武漢--岳陽--長沙--南昌--九江--武漢之間的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長江水道構成橫跨湘鄂贛三省的“環形”快速通道,成為三省生產力布局、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的主軸;沿軸分布有18個大中型城市和13個縣級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徑內市、區、縣級市計算在內),形成狹長形環狀城市密集條帶,其物理地理空間呈“條帶成環,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個具“沿岸”特征)。
3、珠聯璧合 相映生輝
城市圈、城市帶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脈、九嶺山脈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間的山岳森林景區(城市后花園),二者巧奪天工、舉世無雙的組合,可謂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意義
長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為中國核心增長極
城市群對巨型城市的取代是近50年來大國城鎮化的主要趨勢。歐洲的兩大城市群是英國倫敦、曼徹斯特城市群以及西北歐城市群。北美的兩大城市群一個是波士華城市群另一個是五大湖城市群。東亞也有兩大城市群,分別是日本東海道城市群和中國長江三角州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將成為重要中部支點
相比于其他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最大特點正是一個“中”字。作為承東起西、連南接北的居中地域,長江中游城市群確實有它的一些困惑。其一端是東部沿海地區,已率先突破的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有市場競爭的優勢。其另一端是西部欠發達地區,該地區是財政優先支持對象。作為“天平”中間的重要支點,長江中游城市群也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從城市群面積、人口規模和結構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比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更優。
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將帶來諸多利好
在中國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的戰略組合中,長江中游城市群是非常明確的綜合交通樞紐網絡,具有非常重要的支點作用。同時,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對于“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這一任務完成具有的重要作用。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現狀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皖江城市帶為主體構成的多中心城市群,在發展空間、產業基礎、人才資源、生態環境、輻射國內市場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具有繼長三角、珠三角與環渤海地區之后,成長為全國第四經濟增長極的巨大潛力,但目前尚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
- 發展潛力巨大但綜合實力有待提高
- 中心城市實力增強但仍有待提升
- 分工合作初具基礎但仍有待深化
- 協調機制初步建立但尚不成熟
- 生態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生態保護面臨嚴峻挑戰 |
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長江中游城市群所在區域面臨的生態問題日益嚴峻。洞庭湖、鄱陽湖都出現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嚴重的情況;此外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也相當嚴重,導致湖水富營養化日趨突出。素有“千湖之省”稱號的湖北由于多年來自然淤積和人工圍墾,湖泊的數量和水面積已急劇減縮。 |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差距的原因
- 1、統一發展思路,加強四地聯系
- 2、對內對外開放度不夠
- 3、中心城市發展不足且城市體系不健全
- 4、“四化”尚需協調發展
- 5、發展觀念有待轉變
發展觀念有待轉變 |
當前城市的競爭模式已經由傳統的硬環境競爭向軟環境競爭轉變。國內外城市發展的大量事實表明,城市的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再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諸如思想觀念、文化氛圍、體制機制、政策法規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態度等要素的作用與日遞增。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擁有絕佳的區位條件以及良好的政策優勢,雖然城市群的硬件投入力度在不斷增強,城市面貌也有很大改觀,但是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政府的發展觀念仍停留在傳統思維模式上,各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需轉變觀念,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要從硬要素投入的模式向軟要素創造的模式進行升級,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以增強城市群的競爭力。 |
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對策
1、統一發展思路,加強四地聯系
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個特大城市武漢、長沙和南昌,呈“品”字型分布,分別為三省的省會和中心城市,是三個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是為“三核”);并以三核為心形成武漢都市圈、長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共三大都市圈(是為“三圈”);三大都市圈,在各省的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帶動周邊地域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量、是推動三省經濟的發動機和“中部崛起”的增長極(是為“三極”)。
2、明確城市定位,構建城市群體系
以武漢--岳陽--長沙--南昌--九江--武漢之間的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長江水道構成橫跨湘鄂贛三省的“環形”快速通道,成為三省生產力布局、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的主軸;沿軸分布有18個大中型城市和13個縣級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徑內市、區、縣級市計算在內),形成狹長形環狀城市密集條帶,其物理地理空間呈“條帶成環,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個具“沿岸”特征)。
3、培育自主創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城市圈、城市帶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脈、九嶺山脈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間的山岳森林景區(城市后花園),二者巧奪天工、舉世無雙的組合,可謂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4、轉變管理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
相比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職能部門,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四省政府需要轉變固有的管理觀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過渡,將企業和市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最大程度地營造和諧公平的市場和社會氛圍。在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主動介入、超前服務”,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同時,提高重大決議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主動贏得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降低政府運行成本,提高政府運轉效率。
5、注重生態建設,展現后發優勢
基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定位、環境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不僅發揮其保障長江中下游乃至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構筑區域生態安全體系,更要將其作為不可復制的戰略資源和地域資本,為四省的人才引進和集聚、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提供重要依托。同時,還可以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歷史文化底蘊,打破四省間的政策壁壘,聯合開發旅游資源,以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為指導,構建國內乃至國際聞名的生態旅游文化勝地。

以武漢--岳陽--長沙--南昌--九江--武漢之間的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長江水道構成橫跨湘鄂贛三省的“環形”快速通道,成為三省生產力布局、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的主軸;沿軸分布有18個大中型城市和13個縣級市(核心城市50公里半徑內市、區、縣級市計算在內),形成狹長形環狀城市密集條帶,其物理地理空間呈“條帶成環,沿麓分布”的特征(世界5大城市群有三個具“沿岸”特征)。
3、培育自主創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城市圈、城市帶和城市群,沿以幕阜山脈、九嶺山脈為中心的山麓及外沿分布,城市群和位于其間的山岳森林景區(城市后花園),二者巧奪天工、舉世無雙的組合,可謂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4、轉變管理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
相比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職能部門,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四省政府需要轉變固有的管理觀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過渡,將企業和市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最大程度地營造和諧公平的市場和社會氛圍。在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主動介入、超前服務”,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工作。同時,提高重大決議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主動贏得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降低政府運行成本,提高政府運轉效率。
5、注重生態建設,展現后發優勢
基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定位、環境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不僅發揮其保障長江中下游乃至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構筑區域生態安全體系,更要將其作為不可復制的戰略資源和地域資本,為四省的人才引進和集聚、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提供重要依托。同時,還可以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歷史文化底蘊,打破四省間的政策壁壘,聯合開發旅游資源,以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為指導,構建國內乃至國際聞名的生態旅游文化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