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經濟與臨空經濟融合的核心內涵:一是基于產業鏈整合的功能協同,即會展產業與臨空產業中重疊產業的單一化;二是城市會展集聚區與臨空經濟區的空間整合,即會展集聚區在臨空經濟區內的重建。本文基于產業鏈整合、產業融合和產業共生理論,闡述二者融合的產業鏈共享、共治與共生和綜合成本最低導向作用機理,提出臨空會展業區位選擇、會展業與臨空產業聯動、會展業雙輪驅動和臨空會展業區域競合等方面的對策建議。
促進會展經濟與臨空經濟融合的對策建議
一是精心選擇臨空會展業的區位。臨空產業是以航空運輸為指向的相關產業總稱,涵蓋范圍廣泛,包括航空運輸業、物流產業、臨空型高科技制造業、總部經濟、航空制造業、科技研發、客服中心、會展服務業等。按臨空指向性標準,會展業屬臨空指向性較弱的產業。在臨空產業園的分類中,會展產業園屬臨空附屬型。在臨空經濟區由空港區(機場周邊1公里范圍)、緊鄰空港區(機場周邊1-5公里范圍)、空港相鄰區(機場周邊5-10公里范圍)和外圍輻射區(機場周邊10-30公里范圍)的圈層結構中,會展集聚區應選擇在什么樣的區位對臨空會展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涉及臨空經濟區與城市中心區的關系問題。
二是促進會展業與臨空產業的聯動。“會展—航空”復合產業鏈結構顯示,酒店業、零售業、娛樂業、餐飲業、旅游業、物流業和城市交通業等部門不僅是臨空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會展產業鏈的一部分。臨空會展業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新建會展場館上,還意味著會展產業鏈的地域重構,許多會展專業服務機構和絕大多數接待服務機構都將隨著會展場館的建設而在其周邊集聚,僅僅依靠會展場館而缺少空間上接近的諸多配套服務,會展業發展將面臨巨大障礙。然而,在臨空經濟區內如何配置服務產業同時服務于會展業和其他臨空產業涉及多方博弈,需要平衡項目規劃、服務人群和建設時序等方面的問題。此外,會展業的發展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政策支持等有較高的要求,在臨空會展業的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綜合配套跟進。
三是以臨空經濟區新建場館和市中心原有場館為核心實施城市會展業雙輪驅動策略。臨空經濟是區域經濟達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通常情況下晚于城市會展業的發展。會展經濟與臨空經濟融合發展首先從新建會展場館開始,通常情況下規模超過原有的場館,這往往意味著在一個城市至少會出現以近市中心原有場館為核心的舊會展集聚區和以新場館為核心的臨空會展集聚區。在會展資源未同步發展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零和博弈。因此,要正確處理舊會展集聚區與臨空會展集聚區關系,在較大規模城市可采取雙輪驅動策略,即在舊會展集聚區主要發展中小型的消費展、文化創意類等展會,以服務于城市為主;臨空會展集聚區主要發展大中型貿易展、專業展,以產業會展為主,主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致力于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
四是推動經濟密集區臨空會展業的競合發展。臨空經濟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并存幾個臨空經濟區是一個普通的區域經濟現象。如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廣州和深圳都在最遠僅相距百余公里的臨空經濟區內致力于發展會展業,其中深圳市正在寶安大空港經濟區內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展館(室內面積達50萬平方米),廣州市計劃在花都區白云空港經濟區內新建會展場館。為了避免臨空會展業的同質化競爭,未來三地的會展業發展應在區域層面上采取競合策略(Copetition),開展“競爭性合作”(Competitive Cooperation)或“合作性競爭”(Cooperative Competition)。在開放市場、嚴格監管的情況下,鼓勵在項目質量、商務配套、營商環境等方面展開競爭,同時在項目運營、資金、人辦資源、評估、行業協會等方面展開合作。一方面通過競爭做大粵港澳大灣區會展經濟,另一方面通過合作分享市場增量,促進區域會展經濟的良性發展。
中機院致力于各類自由貿易區(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口岸經濟區、臨空經濟區、陸港經濟“一帶一路”發展項目的研究、規劃及招商運營。先后為滿洲里、天竺、楊凌綜合保稅區進行規劃;于北京新機場、武漢、張掖等地規劃臨空產業經濟建設;于成都、菏澤、安寧等地規劃陸港經濟產業建設;為泰州、孝感、貴陽、霍爾果斯等地進行經濟開發區規劃。均獲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成為當地產業(園區)經濟建設的行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