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規劃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調控為保障,以政策為引導,科技驅動,應用生態系統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工模擬本地區的頂極生態系統,選擇多種在生態上和經濟上都有優勢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態農藝流程,按食物鏈關系和其他生態關系將這些物種的裁培、飼養和養殖組成一條條生產線,并將這些生產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多層次地配置到農業生態系統中去,使之既獲得持續最大(或最優)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又獲得一個良好的、協調的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規劃的原則
規劃必須把長遠利益與近期設想統一起來,把種植業、養殖業、工商業和農田、村鎮、能源等項建設密切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經濟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因此,進行生態農業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農業生態系統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經濟、社會的復合系統,制定規劃時要以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為指導,用系統、整體觀念,進行全面規劃,做好總體布局。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協調農業內外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長。
2、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原則。對資源不僅要合理利用,還要積極的保護,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增殖,對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只有這樣,方不致于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消耗超過資源再生速度,使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3、因地制宜的原則。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和地域差異性,各地區的農業生態工程設計和配套技術,生態農業的建設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須根據當地具體生態環境特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選擇農民群眾關心、見效快的項目。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制定規劃,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類型和模式。
4、物質循環、多級利用的原則。根據生態學原理合理設計食物鏈,利用農業有機物質,包括“廢棄物”(指死體、殘體、排泄物)等實行多次利用、多級得益、循環利用和深加工等。
5、擴大綠色植被原則。綠色植物是轉化太陽能,實現第一性生產的重要機器,是保護生態環境最重要的措施,應充分考慮將一切土地和部分水面綠化起來。
6、多業結合、集約經營原則。生態農業必須是多業結合,包括農業內部的橫向聯系和農業外部的橫向聯系,實行集約經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7、實現“三大效益”原則。生態農業建設措施必須達到生態上適宜,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有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生態農業規劃的編制方法和步驟
(一)前期工作是規劃工作的起步階段,為規劃工作做好物質、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立一個由政府領導人掛帥,由試點承擔單位會同農業、環保、林業、規劃、能源、水利、鄉鎮企業等部門組成的規劃領導小組;
2、建立一支有權威的、知識結構合理的多學科的有開拓精神和熱心此項工作的規劃工作隊伍;
3、搞好規劃人員培訓,特別是技術方法的培訓;
4、籌措資金,建立保障系統;
5、編制規劃工作框圖和網絡圖。
調查研究和診斷分析
1、調查研究
開展調查研究,其主要任務是全面了解區域系統的歷史、現狀和結構分析,摸清“家底”,掌握區域的優勢、劣勢、潛力、利用狀況及限制當地經濟發展的因素,提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潛力及克服限制因素的發展措施。因此,對調查研究及收集整理的數據和資料,要求做到準確性、全面性、社會性和目的性。主要調查內容包括:
(1)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包括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分布規律、土壤特性(如土壤質地、肥力等)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現狀、特點及其潛力的調查。
氣候資源:光、熱條件,降水及農業氣象災害情況。
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蘊藏量、時空分布規律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及潛力、水質狀況。
生物資源:主要調查植被類型和動植物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特征(包括農作物種類、面積分布特點和農作物種植結構比例)。
礦產資源:分布、種類及開發現狀、利用潛力。
農村能源:種類、結構比例、開發利用程度及潛力。
(2)生態環境現狀
環境污染情況:工業污染源(主要是鄉鎮工業)分布、污染及治理情況;農用化學品(農藥、化肥、農膜)污染程度;
生態破壞情況:森林面積及其覆蓋率、林木總蓄積量、生長量、林木資源更新系數;水土流失面積及治理情況;生態破壞成因及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荒山、荒地、荒水、荒灘的可開發潛力,各種自然災害狀況。
(3)社會經濟狀況調查
行政區劃、人口總數、自然增長率、性別、文化程度、勞動力總數、農業勞動力分布結構、交通、市場需求、歷年社會總產值及各業產值比例結構、產業布局、農業總產值及農業產值結構、固定資產、人均收入,積累及消費水平等;農、林、牧、副、漁、工商等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及目前發展狀況;鄉鎮企業發展情況;土地利用狀況;農田水利狀況等。
(4)計劃與發展資料
規劃對象的國家和地方的計劃規劃、人民的需求狀況、人口增長預測、設計期內重大的
產業計劃(如礦山開發、城市建設、工廠建設、交通建設等)。
(5)重要的民風、習俗與歷史資料(如地方志)。
常用的調查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調查法、間接調查法、專家調查法和調查表格自填法等。
為了保證完成生態農業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需要制定一個調查方案,內容主要包括:
①明確調查目的;
②制定資料收集大綱和細目;
③確定調查對象和調查單位;
④擬定調查項目,制定調查表格;
⑤建立規劃資料庫結構;
⑥做好調查人員分工,并提出調查的時間要求,以保證在網絡圖中所規定的時限內取得所需要的全部調查資料。
2、診斷分析
(1)診斷分析內容
①因素分析:包括氣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肥力、人為因素(如政治運動、價格變動、決策適宜程度、計劃制定、生產形式變革、生產資料價格、農業技術進步狀況等)、當地生產力(如農作制度改進、作物品種的更新、農機具及化肥的施用、對農業科學技術
認識與采用程度等)、生態因素(如人均耕地、毀林擴種、農藥投放量、水土流失狀況等)。
②結構分析:各種產業結構比例、農業內部結構比例(如林業、種植業、養殖業、副業、漁業等各占的百分比)。
③環境分析:根據我國當前處于歷史性的深化改革,經濟體制,社會心理和思想觀念等的結構狀態,都處在不斷變化中,迅速反饋其中各種因素的變化情況,研究環境的變化規律,作出必要的決策。
④敏感性分析:主要有: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政治條件的影響;對未來形勢的變化缺乏了解和難予估計等的分析。
⑤其他實質性分析:包括資源分析,經濟預測發展趨勢分析、人口預測和勞力分析,流通、分配、消費分析,產量、產值、成本效益分析,科、教、文、衛發展趨勢分析,經營管理診斷分析。
(2)診斷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法:主要是根據經驗和測算進行判斷推理。
定量分析法:運用一定數據,按照時間和因果關系進行分析。
定性定量相結合分析法:即從定性分析中盡可能找出定量數據,反過來又從定量數據的
關系中作出定性分析,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緊密結合起來。
編制生態農業試點建設規劃
在上述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采取領導、專家和群眾相結合的方式,利用系統工程方法,按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及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通過綜合平衡、編制生態農業試點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總體規劃方案。
常用的編制方法有:
1、綜合平衡法:就是使農業生態系統內各方面、各部門、各環節、各分區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經反復平衡核算,盡可能滿足需要,最終將規劃方案確定下來,常用的形式是編一系列平衡表,如土地平衡表,資金收支平衡表,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環境保護平衡表等。
2、系統綜合分析法:在對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實情的詳細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對農業生態系統、整個系統與各子系統內部之間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建立良好經濟的結構,獲得最佳生態經濟效益。
3、指標方法: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目標設計的傳統方法有:定額法、比例法、系數法、動態趨勢法、典型推算法、因素分析法、主要產品產量法、目標推算法等,對規劃目標方案擇優傳統方法有:對比分析法、綜合評比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
4、模型法
(1)數學模型:是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數量依存關系的數學描述,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常用的經濟數學模型有投入產出模型等,常應用于方案制訂。目標預測,還有常用于方案選優模型和線性規劃模型,整數規劃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其中尤以線性規劃模型最簡便易操作,應用較多。
(2)圖解模型:常用的圖解模型有框圖、直方圖、結構圖和流程圖。
生態農業規劃的實施
生態農業規劃是根據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科技和生態的歷史發展情況,和現階段的特點,應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學的原理及現代研究手段,探求區域的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方式,并人工模擬區域的頂極生態系統,以達到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目的。因此,規劃實施是編制生態農業規劃的最終目的和關鍵所在,它包括:
1、把規劃文本交付當地人民代表大會或當地人民政府審查通過,形成決議,作出決議后,交由當地政府執行組織實施,把任務落實到各職能機構中去。
2、成立規劃實施指導領導小組和實施工作小組。
3、認真制訂實施計劃。按現有的財力、物力和技術條件編制年度實施計劃,本著邊規劃,邊建設,邊受益的原則,由近及遠,由簡到繁,逐漸落實規劃的目標。同時,年度實施計劃還應該做得細致、具體,形成年度預算。
華南地區幾種常見的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的選定和組配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核心。在安排一個地區的生態農業模式時,首先應進行整體布圖、合理分區、順應農業結構的自然環境梯度和城鄉、經濟、人口梯度,按城郊、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選擇相應的模式,并進行有機組合。下面是華南地區幾種常見的生態農業模式,供在進行生態農業規劃和建設時參考。
1、基塘系統模式
2、高畦洼溝系統模式
3、農田復種輪作模式
4、林(果)農模式
5、農牧沼氣(食用菌)模式
6、庭院經濟模式
7、山地立體開發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