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要大力推行中國環境標志制度,引導消費者購買低污染、低資源消耗和環境友好型的產品,把消費者手中的鈔票變為環境選票。
第二項重要的政策措施是實施政府綠色采購制度。
三是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金融。
最后,中國還要實施綠色貿易政策,這樣可以有效控制或減少資源類產品和能源性產品的出口,以促進我國的節能減排工作。
“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占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所謂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經濟——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蘊涵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具體地說,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擁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的生態化表現為,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居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推廣生態產業和生態工程技術。對于經濟增長,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節約能源、提高熱能利用率,降低礦物燃料使用率,研究開發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完整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
關系協調。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
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系統的和諧三方面的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和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能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生態城市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和結構合理、關系協調七個特點。
和諧性。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僅所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人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與人關系上。現在人類活動促進了經濟增長,卻沒能實現人類自身的同步發展。生態城市是營造滿足人類自身進化需求的環境,充滿人情味,文化氣息濃郁,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富有生機與活力。生態城市不是一個用自然綠色點綴而僵死的人居環境,而是關心人、陶冶人的“愛的器官”。文化是生態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這種和諧乃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高效性。生態城市一改現代工業城市“高能耗”、“非循環”的運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優化配置,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物流暢通有序、住處快流便捷,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通過共生關系進行協調。 持續性。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兼顧不同時期、空間、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人及后代人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暫時“繁榮”,保證城市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整體性。生態城市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效益,不僅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重視對人類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區域性。生態城市作為城鄉的統一體,其本身即為一個區域概念,是建立在區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間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人--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的,就廣義而言,要實現這目標,全球必須加強合作,共享技術與資源,形成互惠的網絡系統,建立全球生態平衡。廣義的要領就是全球概念。
結構合理。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綠地系統,完整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 關系協調。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將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后、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游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環境問題是否處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環境問題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就成為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開始由概念走向行動,人們的環境意識正不斷得到提高。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使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下一輪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從一個城市來說,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處于競爭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這是明智之舉,更是現實選擇。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于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并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 專題資訊
- 經典案例
-
- 城鄉規劃2011年秦皇島旅游業總體發展規劃
- 城鄉規劃海南國際旅游島規劃
- 城鄉規劃廈門市生態城市概念性規劃的制定
- 城鄉規劃江西省昌九工業走廊區域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ICP備08008382號-3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