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為高頻熱詞,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位。“新質生產力”到底是什么?下面我們由中機院新質生產力研究所跟大家一起探討吧!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教育和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躍遷的基礎支撐。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中機院自2000年以來一直深耕于產業市場研究,擁有13大類產經數據庫,調研網絡覆蓋100余個一級行業組織及節點城市,專家顧問成員已超600名,并成立了新質生產力研究所專注于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及新質生產力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優化升級。這包括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快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如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及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新增長引擎的培育。
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涉及到促進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制造等領域的創新和發展,以及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全產業體系。
深入推進數字化經濟創新發展。這包括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和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促進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建設智能工廠和推動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賦能。
此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需要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如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優化營商環境,以及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同時,培育新質生產力還須重視新型勞動者隊伍的建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
9月8消息,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因此,戰略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未來產業(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機器人等)將在新時期釋放出發展紅利,具有較好的市場發展機遇。
沿著以上新質生產力指引下的市場機遇邏輯方向,我們將分別對相關產業布局方向進行細致梳理,以幫助大家更詳細地了解在新質生產力指以下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具體的市場布局方向。
新質生產力的五大要素如下:
第一,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它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只有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最核心的內涵是創新,也是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的根本屬性。
新質生產力主要包括了戰略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這兩大內容。具體來看,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轉變融資結構,而從國際對比的視角來看,當前中國直接融資的比重尚且較低,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形成新質生產力在人力資本積累、技術發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條件逐漸具備,正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科創驅動的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重要驅動力量。
了解更多>>數字經濟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其核心特征與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現路徑:
加快積累與優化數據要素,夯實新質生產力新要素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