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河北省從“九五”時期就提出“兩環開放帶動戰略”,通過充分發揮環京津、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帶動全省產業快速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但由于京津冀內部分工不合理,協調、合作不夠,競爭分割明顯。
北京市是全國高端創新要素最為密集的城市,制造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建設項目大舉外遷。鑒于北京市的人才、技術、金融、國際交流中心優勢和北京近周邊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國內外戰略投資商紛紛看好我省環首都一線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河北省環首都地區接受北京市的輻射、互補聯動和合作融合的重要領域。
近年來,北京與河北的關系由過去主要是吸附轉為更多的輻射,河北省環首都一線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已經實現了與北京市的同城化,具備與其它地區較為優越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件。從國家舉辦奧運會等重大事項對環境的要求看,北京市需要周邊地區具有潔凈的產業環境,首都周圍更需要一個富裕、文明、創新、進步的人文和產業體系,因而規劃環首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是必然布局選擇。天津市功能定位于“北方經濟中心”,其發展路徑與我省相近,在接受北京輻射上與我省處于同等地位。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除了首都的特殊性外,各省市都在激烈競爭,我省與天津也仍是競爭更多,甚至有競爭加劇之勢?;谝陨蠈ΜF階段發展環境和歷史機遇的分析把握,考慮規劃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選擇環首都的緊密圈,打造我省高新技術產業隆起帶,為環京津經濟圈建設和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做出突出的貢獻,特制定本規劃。
項目思路
中機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抓住環渤海地區崛起、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借勢北京,以我為主,立足比較優勢,強力推進對外引進和戰略合作,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以基地、園區和產業鏈建設為載體,促進產業集聚、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發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政府組織推動“雙輪驅動”作用,加強政策支持引導,強化人才支撐,優化發展環境,將環首都高新技術產業帶打造成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隆起帶,在構建全省現代產業體系中發揮引領和先導作用。
項目目標
經過5-10年的努力,爭取產業帶建成:
——河北省高新技術產業最突出的隆起帶
——構建全省現代產業體系引領和先導區
——繼曹妃甸、渤海新區之后全省經濟發展第三增長極。
——環渤海灣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
——新能源產業基地和先進制造基地。
——對接北京的研發創新基地。
產業帶發展分兩步走:
1、規模擴張階段(2010~2015年)。以承接北京創新成果、高新技術制造業為主,積極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落戶,通過項目引進促進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大,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爭取3500億元,占產業帶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形成10家以上年產值過100億元、30家以上產值超50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一批省和國家級名牌產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和先進制造基地在全國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2、產業層次升級階段(2016~2020年)。產業規模總量穩步較快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業帶發展層級向高端邁進,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步顯現。到2020年,產業帶高新技術產值達8000億元左右,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達到70%左右,初步建立區域產業和研發創新體系,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協同配套完善、產品品牌效應突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協調互動、產業帶綜合競爭優勢明顯的發展局面,進一步提升在環渤海地區乃至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