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優勢: ①資源豐富。含氣面積達3.9萬平方公里,2000米以淺的資源儲量約10.39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煤層氣資源的30%,位居全國第一。沁水煤田和河東煤田含氣量高、質量好、飽和度高、資源豐度大,極具開發潛力。②市場空間廣闊。煤層氣是優質、高效、安全、清潔的能源。我省地處中部地區,緊鄰京、津、唐等大中城市及能源緊缺的東部省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省內及周邊省份對煤層氣的需求,將為我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提供優越的依托條件。同時,煤層氣與石油、煤炭、焦爐煤氣在許多應用領域可以相互替代,可作為化工原料生產甲醇、合成氨、甲醛、炭黑等產品,煤層氣開發利用的前景十分廣闊。 ③經濟效益顯著。山西是煤層氣資源大省,只要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就可使資源成本優勢在下游產業中得到充分體現,具備了構建效益顯著、優勢突出的產業鏈條件。④政策支持。⑤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問題與障礙:①煤層氣開采缺乏統一規劃。我省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布局不盡合理、建設無序。煤炭礦權與煤層氣礦權分置,制約了煤層氣開采和礦井安全生產。②抽采技術有待突破。受煤田地質構造和地質環境變化影響,我省煤層氣濃度波動較大,抽采率相對較低。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煤層氣開采還存在諸多技術難題,有待突破。③落實煤層氣發電上網電價補貼有難度。
項目思路
山西省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要通過新能源開發利用優化能源結構,而且還要帶動全省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城鎮化建設。
根據山西省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資源與條件,我們把新能源產業分為三類:一是具有絕對資源優勢,通過深加工可以形成規模較大、產業鏈完整、區域特色明顯的新能源產業,如煤基新能源清潔利用中的煤層氣開發利用、煤基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煤制氣、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焦爐煤氣制甲烷和化工產品,以及煤基液體燃料汽車、煤層氣汽車和硅基太陽能光伏電池等。二是擁有一定的資源條件和市場潛力,可以形成規模開發和專業化生產,服務于全國與全球市場的產業。如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風機零件和整機、光伏設備制造等。三是具有一定資源,但規模有限,只適合在資源條件允許的局部區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如生物質能、地熱能等。
對第一類新能源產業,既要“從上到下”一條龍協同發展,利用資源優勢大力向下游擴張,又要“上下互動”,著力解決基礎設施瓶頸,迅速擴大市場規模,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對第二類產業,要采用“從下到上”、“雙輪驅動”利用資源開發帶動制造業發展的思路, 一是利用市場培育壯大本地新能源制造企業,二是利用能源資源優勢吸引省外新能源企業來晉發展;對第三類產業,則需物盡其用、應用盡用。
總而言之,山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僅要擴大新能源的利用,而是要通過開發新能源,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避免“荷蘭病”。概括起來說,就是:分類發展,各有側重;煤基產業,做大做強;新興能源,加快發展;整體布局,協同推進。
項目目標
“十二五”期間,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5條產業鏈,打造7個百億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建成一批新能源開發利用和基礎設施重大項目,2015年實現年銷售收入2500億元以上。
一批龍頭企業:晉煤集團、潞安集團新能源業務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發展為世界最大的煤層氣開采利用企業和全球領先的煤基合成油企業;山西國際電力、同煤集團新能源業務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發展為國內重要的新能源企業;太重集團、國新能源、永濟新時速新能源業務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發展為國內知名的新能源企業。
五大產業鏈:一是“煤層氣開采→儲運→新能源汽車、工業和居民消費→制造業、服務業”產業鏈;二是“煤炭開采→煤制氣生產→儲運→新能源汽車、工業和居民消費→制造業、服務業”產業鏈;三是“煤炭開采→煤制油→制造業、服務業”產業鏈;四是“石英砂開采→多晶硅生產→太陽能電池制造→太陽能電站→服務業”產業鏈;五是“風機制造→風電站→服務業”產業鏈。
四大具有山西特色的世界級煤基新能源生產基地:(1)沁水-霍西-河東-西山-寧武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基地;(2)晉東南-晉北煤基合成油循環經濟示范基地;(3)忻州-大同煤制氣循環經濟示范基地;(4)清徐-孝義-介休-沁縣-洪洞-堯都-侯馬-河津焦爐煤氣循環利用產業集聚區。
三個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基地:(1)太原-大同-長治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2)晉中-太原煤層氣汽車生產基地;(3)以太原為中心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