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產業發展規劃的任務和特點,產業發展規劃報告編制要完成三個方面工作:一是進行產業現狀分析,二是明確產業發展定位和目標,三是提出規劃實施方案。產業發展規劃報告文本可根據規劃主體要求和咨詢方經驗而設置不同的章節,但以上三方面應保證內容完整,并達到相關深度要求。
產業現狀分析
產業現狀分析是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圍繞宏觀環境和行業趨勢,客觀評價產業自身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找準起點,為進一步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產業現狀分析的重點是對外部環境、產業基礎、產業政策、自身優劣勢等內容進行系統研究和科學判斷。
外部環境分析
產業發展規劃所關注的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觀環境分析、行業環境分析和競爭環境分析三個方面。宏觀環境分析重點關注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行業環境分析包括產業環境、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分析,是外部環境分析的最重要內容,與規劃實施方案關系最密切。競爭環境分析主要從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角度,尋求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
01 宏觀環境分析
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是指制約和影響行業發展的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及其運行狀態。政治環境包括國家的政治制度、權力機構、方針政策、政治團體和政治形勢等,法律環境包括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法令以及國家執法機構等,二者是保障行業發展的基本要素。
經濟環境是指社會經濟狀況和國家經濟政策,對行業發展的影響更加直接和具體,全球或區域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要特別關注。衡量經濟環境的指標通常有國內生產總值、就業水平、物價水平、消費支出分配規模、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利率、通貨供應量、政府支出、匯率等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等。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產業所處的社會結構、社會風俗習慣、社會信仰和價值觀念、社會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人口規模和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變化。
自然環境是指產業所處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礦產、能源、水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和要求。
宏觀環境分析要重點研究對行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歸納總結影響因素,站在國家利益和行業發展高度找準行業發展關鍵點。
02 行業環境分析
行業環境是指行業現狀、行業發展直接動態和產業鏈相關動態、行業存在問題、行業發展趨勢等。
市場環境是指產品的市場供需總量、供給結構、消費結構、進出口、市場競爭關系等現狀和趨勢。
技術環境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兩個層次,直接相關技術環境包括產品的技術路線、技術種類、技術專利和可得性、技術競爭結構等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間接相關技術環境指產業發展科技要素及相關的社會現象集合,包括國家科技體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等,對產業發展戰略決策和競爭優勢具有重要影響。
產業發展規劃要綜合產業環境、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分析,得出對行業發展環境的總體判斷及對行業規劃的影響。
我國地域廣闊,資源分布不均,各地區資源基礎、經濟水平、產業結構差異大,產業環境和產業競爭相對關系也必然存在差異。要客觀分析自身的行業地位和比較優勢,以落實產業規劃發展重點。
內部資源分析
內部資源分析是對規劃主體自身基礎條件進行的系統研究。內部資源包括規劃主體的產業現狀、規劃依托的生產力要素條件以及支撐產業發展的資源條件等。
首先,要對規劃主體的產業現狀進行充分調研和深刻理解。要研究當地產業的歷史沿革和變遷過程、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當地相關產業基礎、城市能力、當地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當地主要生產企業和在建項目情況、當地相關各級規劃的目標和要求等。
充分調查和了解現狀可以使產業發展規劃基礎更扎實。調研過程中還應充分聽取各部門意見和企業想法,使規劃更有針對性。
其次,要對規劃依托的生產力要素條件進行逐項分析。主要生產力要素包括區位、自然氣候、土地、交通運輸、能源結構、水資源、公共基礎設施、科技、人才等。要在逐項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評價。
再次,資源型產業要進行資源條件分析,包括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資源儲量、開采能力、資源品種、資源利用規劃等。對于高耗水產業和水資源缺乏地區,要分析水資源情況,然后,要對當地的環境、生態、能源等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取得環境質量和容量、能源供應和消耗等現狀指標和未來總量要求,使規劃滿足環保、生態和能源利用要求。
產業政策分析
對于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時要進行產業政策分析。我國政府主管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產業發展政策,包括國家宏觀政策、行業發展政策、行業準入條件、行業標準和規范等。
國家宏觀政策
國家宏觀政策主要指國家經濟發展大政方針,針對總體戰略、發展目標、鼓勵和限制方向、產業布局等的相關要求,是指導行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國家宏觀政策由國務院或行業主管部門下發,既有國家戰略和規劃,也有針對行業問題發布的政策文件。
行業發展政策
除宏觀政策文件涉及內容外,各級行業主管部門還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制定更具體的行業發展政策,細化政策要求。例如汽車行業、煉油行業、煤化工行業等在市場準入、市場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管理較多。
行業準入(規范)條件
行業準入條件由國家有關部門發布,部分行業準入條件修訂時改為行業規范條件。行業準入(規范)條件是針對重點行業項目建設提出的規范性要求,目的是規范行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等。
行業準入(規范)條件針對所涉及的行業提出生產企業布局要求、準入和淘汰的生產規模與技術裝備、節能降耗指標環境保護要求、產品質量要求、監督與管理要求等內容。
目前,我國主要針對鋼鐵、建材、化工、紡織、交通等行業的重點領域發布了行業準入(規范)條件。
標準和規范
城市產業發展規劃階段應關注與產業發展和產業管理相關的標準和技術規范。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等發布的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國家環保部門發布的大氣、水、固體等污染物或廢棄物排放標準等。
SWOT分析
在完成內外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產業發展規劃要進行SWOT分析,歸納和提升內外部環境分析結果,說明推動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機會,指出影響產業發展的劣勢和挑戰,在下一步制定規劃方案時做到揚長避短、特色化發展。
產業發展定位
產業發展定位是規劃核心和綱領性內容。產業發展定位應立足于內外部環境分析結果,確定適合的主導產業方向。明確產業規模,構造產業體系,理清產業發展次序和空間布局,打造強有力的產業集群,使產業具有可持續健康發展能力。產業發展定位要凝練成產業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規劃目標。
規劃指導思想是規劃理念和核心思想的高度概和集中表述,要立足大格局從宏觀、戰略和總括角度描述規劃對象的未來。規劃指導思想是對產業方向、發展思路、產業要點和著力點的綱領性概括,對規劃內容起著引領和引導作用。
規劃原則是承接規劃指導思想,對規劃內容提出的更加具體和細化的要求,例如市場導向原則、創新引領原則、循環經濟原則、綠色發展原則等。規劃原則在選擇規劃內容時必須嚴格遵循。
規劃目標是規劃成果的高度概括和呈現,既要有形象目標,也要有規劃期內的量化目標,一般分為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規劃目標的時間節點一般分為近期、中期、遠期,應分別提出各期目標值。
產業發展規劃總體目標一般包括產業規模、主要產品生產能力、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投資等指標。具體指標一般包括分類產業的能力、產量等指標,也包括資源能源使用、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等指標。
規劃目標體系因行業和規劃類型的不同而不同。規劃編制中要設計符合實際的指標體系,包括定性目標、定量目標、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等。
規劃實施方案
規劃實施方案是根據產業定位要求,詳細展開和論述產業框架結構、產業發展思路、產業布局、規劃備選項目、外部條件需求、建設時序等內容,并進行規劃效果分析。規劃實施方案是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內容。
產業框架結構是通過分析論述產業方向,篩選主導產業,確定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功能定位。要合理構建產業鏈條,明確關鍵節點的縱深關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有利于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提升產業效益,增強經濟實力。反之,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導致資源配置不當,供求失衡,削弱地區經濟競爭力。
產業發展思路是梳理產業路徑和實現方法,明確提出規劃重點任務。重點任務應符合產業政策導向要求,更應充分結合產業技術水平和規劃主體的實施能力。
例如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提出產業化技術要求和實施路徑;對于產能過剩的產業,要提出準入門檻和負面清單。
產業布局是合理安排產業空間結構關系,體現區域間的產業分工與協作。產業布局的原則是區域統籌協調、功能互補互助、分工合理有序,充分體現整體效益和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梯度轉移和布局優化。
產業布局應避免各區域間因產業結構混亂、服務功能雷同而出現惡性競爭。產業布局應明確支柱企業的區位選擇。
產業發展規劃要提出規劃備選項目,以真正落實規劃理念和規劃定位。規劃備選項目要與規劃內容緊密相關;
符合國家、行業和地方有關政策要求,優先選擇產業指導目錄中的鼓勵類,慎重選擇限制類,嚴禁選擇禁止類和淘汰類。
滿足技術先進、適用、具有可得性以及技術貿易合理性的要求;滿足資源節約要求;滿足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要求;滿足風險規避及工程可靠性要求;滿足節約投資、成本控制和盈利性要求等。產業發展規劃備選項目可以有適當的開放性。
產業發展規劃要對重點投資項目的條件和推薦理由進行初步論證。論證內容主要包括項目建設必要性、產品市場發展趨勢、項目建設條件、資源支撐條件、技術選擇和來源、公用工程要求、環境和生態影響、項目投入產出等。要明確不同規劃期的重點項目。近期實施項目更要提出充分的規劃理由,要精確把握市場,避免造成規劃誤導。
產業發展規劃要提出產業實施的外部條件需求。在對重點投資項目匯總的基礎上,要提出資源、燃料、水、電、汽、土地、運輸、能耗、環境容量、人工等總用量或總需求量,以使規劃主體把握總體情況,統籌落實各項支撐要素。
產業發展規劃要提出建設時序安排。要結合市場需求、技術水平、支撐條件等多項因素,合理安排各規劃期的重點項目。
產業發展規劃要對規劃效果進行分析,以更好地落實和檢查規劃內容。在量化規劃任務的基礎上,預估規劃完成后可達到的各項指標。
指標主要包括各規劃期末的經濟指標、資源利用指標、環保安全指標、創新發展指標、社會效益指標等,既有預期性指標,也有約束性指標。經濟指標,例如固定資產投資、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利潤率等;資源利用指標,例如單位銷售收入綜合能耗、單位銷售收入水耗、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等;環保安全指標,例如萬元工業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強度、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處理達標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企業安全生產條件合格率等;創新發展指標,例如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高新技術產值占比;社會效益指標,例如社會就業率等。
產業發展規劃要提出規劃實施保障措施,以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保障措施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加強政府指導、組建領導機構、細化財稅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吸引專業人才、加強產業管理等。要分析規劃實施風險和約束條件,提出風險規避和應對措施。
產業發展規劃的理論分析模型
產業規劃是運用專業的分析工具,系統的分析區域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并借鑒標桿區域的產業發展案例,對區域的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發展目標、發展舉措、空間布局、保障措施、重點項目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
產業規劃的基本模型包括規劃分析、總體規劃、子產業規劃三部分,規劃分析包括外部環境研究、內部資源與產業評估、專題專項研究、標桿研究、綜合分析五部分內容,總體規劃包括總體定位、產業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及策略、空間布局、開發及運營模式、價值測算、保障體系等內容,子產業規劃包括各子產業細分產業、各子產業發展目標、各子產業發展策略、各子產業招商策略等內容。
產業定位是產業規劃的核心結論,在規劃分析和產業定位之間通過產業定位模型建立一個嚴謹的邏輯推演體系,是區域產業規劃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