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四中全會進一步作出“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法治保障”的戰略部署;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軍民融合被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要求軍地雙方“一盤棋”,為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
“軍民融合”的概念自提出以來,各地便對其有多種不同的理解,也因此在推動軍民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差異性的行為。不能將軍民融合局限在市場采購層面,而應“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多形式、更深程度上實現要素整合、體系構建、全周謀劃和效益提高,最終實現統一”。從這個角度來看,軍民融合包括在基礎建設、資源配置、力量布局、安全監控等過程中,軍民雙方共同實現人、財、物、制度、標準等方面的運用,共同推動整個國防經濟發展和軍事的發展。
從四個實現來理解軍民融合為何上升為國家戰略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軍民融合發展被提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會議提出軍地雙方要“一盤棋”,為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對于軍民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一變化的重大戰略意義,現從“四個實現”的角度來理解。第一個實現是富國與強民相統一。這是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第二個實現是加強強化經濟建設和強化國防建設相統一。軍民融合是軍民雙方共同把融合事情做強做大,而做強做大的對象就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這是軍民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機遇”。第三個實現指有效維護來自經濟大國和軍事大國的挑戰。中國是經濟大國,但不是經濟強國,而這個實現是軍民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標準之一。第四個實現是有效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發展利益不斷拓展的需要。在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幾乎都有中國企業的身影,他們的利益、國家的經濟利益如何維護,都需要考慮在軍民融合的整體布局中。
那么國家戰略與企業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聯?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企業與軍事建設的關系將更加緊密。軍民融合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除了需要在國家層面做好國家的事,在省市層面做好省市的事,在企業層面更需要企業將自己的人才和技術等與軍事建設結合起來,雙方站在國家長遠發展的角度,重大基礎設施、尖端技術層面,來共同打造軍民融合。
讓企業賺更多的錢,軍隊得到更好的技術
盡管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的首要目標仍是賺錢。看待民營企業賺錢的問題不能過于片面,“這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在實施過程中,讓企業賺到更多的錢,軍隊得到更好的技術,才叫融合式發展”。企業賺了錢才有能力投入再生產,投入再生產才能產生更好的技術,有了更好的技術才能為國防事業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談到軍民融合目前的狀況以及遇到的主要阻礙,這其中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特殊的因由。在共性方面,根據多年來的理論研究和跟蹤實踐得出的結論,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我國存在的體制、機制、法制的問題是各行各業所共同面臨的,在全國范圍內,對軍民融合在技術標準、納入平臺、標準條件等方面的意見也基本一致。就軍民融合這一領域而言,它目前所面臨的瓶頸是——“落地”,這其中涉及3個具體的問題。
一個是信息溝通。我國目前搭建了很多信息交流平臺,但并不是深度的信息交流。比如將地方企業,特別是小微民營企業這支強大力量的技術和技術發展路線納入軍隊的建設路徑中這樣的討論目前還較為稀少。但這樣的信息交流非常關鍵。
另一個是很多企業在“轉軍”的過程中遇到了資金,也就是金融平臺的問題。小微企業、中大型企業、大型企業的自身情況不同,在“民進軍”的過程中的訴求也不同,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將其區分對待。
第三個是安全監控的問題,也就是企業“民進軍”、軍隊“軍轉民”之后,如何對接的問題。
安全監控是小微企業對自身“安全”的一種保護措施。軍工企業涉及的往往是成品,這與民營、小微企業自己生產產品的模式完全不同。同理,軍轉民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軍工企業有很多的技術,在轉到小微企業等的過程中會遇到來自資金、制度等各方面的問題。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才是真正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最實際的問題。不過下一步隨著國家頂層的布局、系統的構建,這些問題會逐步的解決。只要企業堅定信心走下去,我國一定會出現很多引領世界的企業。
軍隊、政府、社會,缺了哪個都談不上“融合”
在軍用標準的梳理中,于川信發現,有很多軍用標準時20年前制定的,已經落后于民用標準,“這需要軍民雙方在技術方面共間組織標準的實施”。具體的做法是,軍用標準遠遠低于民用標準的,以民用標準為準;軍用標準與民用標準旗鼓相當的,打開借口,鼓勵引入民用標準;在軍轉民過程中,對于要求更高的軍用標準,要為其向民用標準轉化創造條件。總體來講,標準的制定一定要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準,這是最重要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體制還沒有被打破,“軍民融合的主體是軍和民,這兩者誰也離不開誰。受我國政治體制的限制,軍民融合涉及軍隊、政府和社會三個主體,缺少了哪個主體都談不上‘融合’”。所以,在制定軍民融合未來發展戰略規劃、制度、標準、法規等時,一定要讓軍民雙方共同來參與。另外,下一步在國家層面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實踐的過程中,會有一個大的轉變,這個問題我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得到解決。
目前已經有很多的民用標準被納入了軍隊標準體系內,軍民雙方也已經開始共同制定標準,而下一步要解決的是如何推廣和擴大的問題。這將對整個軍事以及經濟、技術的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
打造三位一體的軍民融合格局
綿陽被認為是軍民融合的一個典型,在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做出了突出貢獻。對于綿陽在已取得的成績基礎上獲得更大的發展,有以下幾個建議。
一個是要求綿陽充分發揮好三大優勢。首先,綿陽市是國內唯一一個科技城、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肩負著在科技層面打造國家品牌的使命,這是軍民融合最大的基礎。其次,綿陽作為被納入十二五先行試驗的規劃區,經過幾年的打造,做出了很多的成績。另外,綿陽市軍工大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誕生地。這些特質讓綿陽在軍民融合的過程中具備了諸多優勢。也成為了較受期待的城市之一。
在充分發揮優勢的基礎上,于川信提出要抓好三個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對這項任務的完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站在國家戰略層面考慮軍民融合怎么做。
第二個機遇是今年是我國的國家和軍隊改革之年,會有很多有利于軍民融合的政策推出,對軍民融合下一步的發展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會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
第三個機遇是四川作為創新改革的實驗區,對綿陽軍民融合的發展是非常大的利好。
最后建議綿陽從世界范圍、全國范圍、四川省范圍三個層面構建布局。綿陽因“兩彈一星”馳名中外,需要考慮如何把握軍民融合的世界布局;綿陽作為跟中關村齊名的十二五規劃先行示范區的布局也需要認真考慮;綿陽在四川省內的布局也不容忽視。綿陽50多年前已經走向世界,如今需要考慮的是“面對國際視野,放眼整個國家,打造區域性的世界、國家和省結合的三位一體的軍民融合格局”。
除了布局,人才問題也是軍民融合的關鍵人物之一。我國在據您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創新人才、技術操作性人才,而目前在據您融合的各個相關領域——國防科技、軍隊、地方存在著三套人才體系,并都在按照自身的系統運作,這導致本就不足的人才更加分散。如果能把三方的資源納入一套體系運作,把各自的強項組合起來對重大科研項目進行集體攻關,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