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軍民融合戰略實施持續走向深入的關鍵一年。西安航空基地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主線,創新融合體制機制、搭建融合支撐平臺、加快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全力打造航空產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先行區。
近日,亞洲最大、世界知名的旋壓機床和工藝提供商——廣東博賽數控機床有限公司在全國投資的第一家工廠落戶,標志著又一家行業領頭企業最終花落西安航空基地。據了解,此次項目從洽談到落地僅僅數月,西安航空基地用更適宜航空產業軍民融合的投資環境,再一次跑出了“航空速度”。
軍民融合項目接連入區 跑出航空加速度
如何將軍民融合落到實處,扎根航空產業,引進和服務軍民融合重點項目至關重要。今年以來,西安航空基地把軍民融合項目招引作為“招商引資一號工程”的首要重心,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加速項目接二連三的落地生根,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亞洲最大旋壓機研發企業——廣東博賽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的成功入駐,有力證明了航空基地在軍民融合領域的“航空速度”。西安航空基地結合自身優勢,通過軍工自轉、院所自轉、院企聯轉、校企聯轉、軍民共轉、民企參軍等多種模式,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航空產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格局。各大項目的加速落地,讓航空基地軍民融合再加速。
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已形成了以大型飛機和新舟系列支線飛機為龍頭的整機制造產業鏈帶動的航空新材料產業鏈、航空機載設備產業鏈、航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飛行培訓產業鏈,既有明確的專業分工,又有配套協作,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緊扣航空產業高度專業和高度聚合的優勢,西安航空基地與航空央企及軍工企業攜手培養航空合格供應商,積極指導和支持民營企業獲得相關資質認證。
在航空科技成果轉化及航空關鍵技術項目培育的過程中,基地扶持了一批創新能力強、增長速度快、市場前景廣的航空小巨人企業。除亞洲最大旋壓機研發企業的入駐外,鈦合金航空零部件制造及精密加工項目的落地,不僅聚合釋放了陜西航空制造業的集群優勢,更為加速建設“中國航空城”提供了新動力。
而首架民營企業制造的察打一體無人機“翼龍II”的首飛成功,更是為航空基地軍民融合領域的推進打入了強力劑,這架凝聚著無數航空人智慧結晶的創新成果,將帶著西安軍民融合的期望,走出國門、一飛沖天。
人才鑄就特色創新高地 打造航空智造區
面對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大課題和建設中國航空城遠景目標,創新驅動是關鍵所在。科技創新最終落腳是人才,西安航空基地始終把“人才聚則事業興”作為根本遵循,以建設軍民融合人才聚集的“航空樣本”為目標,因地制宜做好軍民融合人才發展工作。
為增強對軍民融合人才的吸引力,基地出臺了《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加快人才發展暫行辦法》,確定每年拿出年度一般預算財政收入的3%設立航空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向軍民融合高技能人才傾斜。對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給予5個方面13項優惠補貼,進一步加強了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聚集和培養力度,推動形成了鼓勵創新、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
另外,聯合西安市科技局每年投入3000萬元支持航空創新創業企業發展,建設西安航空科技創新創業園,提供科技項目孵化、展示交易、交流培訓綜合服務,加速創新資源和人力資源要素匯聚。鼓勵企業以智力引進、技術入股等多種方式,柔性引進產業發展急需人才、高層次創業人才和項目建設緊缺人才。以項目引進和培育為契機,西安航空基地入區企業與清華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牽線搭橋,積極探索讓學校獲得科研“實戰”陣地、讓企業獲得科研“外腦”支持,引領航空人才聚集發展。
這些舉措,有力推動了骨干主導產業的新技術研發和傳統產業的升級,同時產生了強大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相關人才和企業進駐。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先后培育了三角防務大型模鍛液壓機、飛鷹亞太全動仿真訓練艙、四方超輕高強度輕質鎂鋰合金材料、三沃公司高性能撓性覆銅板復合材料等項目,均是突破關鍵技術、跨越壟斷壁壘的自主創新成果。
這些成果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解決了一批制約航空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使我市在高端裝備研制生產的工業基礎能力大大增強。
產業配套引來鳳凰棲枝 助力航空強軍夢
西安航空基地始終堅持“產業引領、資本為媒、創新驅動”的總體思路,推動航空產業體系從軍品型號研制體系向軍民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轉變,積極引導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參與航空產業發展。
如果說區位條件、優惠政策等,是區域外在“硬功”的體現,那么適宜航空產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獨特環境,則是西安航空基地吸納客商的“內功”。涵蓋上中下游的航空全產業鏈,有力地助推了加速形成以航空產業為核心、多元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的航空高端制造業體系。
在這一體系下,西安航空基地引導中小民營企業響應強軍技術人才需求,服務現代化航空裝備研制生產,為其提供了完善的創業、研發、生產環境,全力鼓勵其以“輕資產”的形式進行生產經營,保障企業在成長初期負擔輕、快收益。企業的快速成長,也進一步提高區域航空產業的集聚度,增強了產業協調配套能力。
“西安有著廣泛的航空人才,尤其是集中在西安航空基地。毗鄰有試飛院、西飛、一飛院等單位,通過基地牽線,我們和這些公司都建立了非常緊密的合作。在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這些人才就是支撐我們未來發展的基礎。”
為何選擇在西安航空基地創業,西北首家無人機AOPA認證培訓機構負責人易鷹這樣談到。2015年正是無人機飛速發展的一年,人才缺口巨大。于是易鷹找到了西安航空基地,當時,西安航空基地也對無人機相關產業有著適時的扶植政策。易鷹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選擇將這家西北首個無人機駕駛培訓機構落戶在了這里,為軍民兩用無人機應用輸送源源不斷的實用人才。
這些只是西安航空基地助力園區民營企業進入軍民融合領域的一幕幕縮影。為了促進軍民融合,西安航空基地立足實際制定了三年工作方案,打造“一園區、三機制、八平臺”為核心的一整套鏈式保障,強化產業鏈招商理念,逐步形成了市場主體支撐、社會廣泛參與、科技創新驅動的航空產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局面。
打造宜居宜業產業新城 投資環境再升級
無論是入區企業的研發生產,還是紛沓至來的新進項目,都離不開良好的投資環境。西安航空基地強力推行“提效能、優環境、抓項目”的剛性機制,讓行政效能革命貫穿工作始終,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實后盾。
今年以來,西安航空基地設立了全市首個項目測繪業務“屬地化辦理”窗口,推進設立軍工“四證”聯合審查辦公室受理點等措施。同時,按照“凡審必進、應進盡進”的原則,面向企業和群眾辦理的事項集中進駐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并做到充分授權,提高現場審批率。自實施窗口一站式服務以來,各項業務辦結時間比法定時限減少60%以上。
在日常工作中,西安航空基地還開啟了“上門服務”的工作模式,赴企業辦公現場、建設工地、生產一線,與企業負責人、業務人員、施工經理進行面對面交流,直奔問題和困難,逐一剖析、耐心講解,制定問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后續工作方向。另外,通過對接會、產業聯盟、線上平臺等方式,搭建“研究院所、高校、企業、政府、中介”等多層次的溝通橋梁,實現信息共享、融合共推、發展共促。
伴隨著一個個項目和企業落戶,西安航空基地在不斷完善產業環境的同時,不斷增強園區的城市環境支撐功能,著眼于城市容貌環境和產業承載平臺的整合,努力實現園區的全功能化,營造“近者樂、遠者來”的宜居宜業環境。這片沃土,已形成了城市環境建設和產業集群發展相互動的良性循環,產業環境和商業環境愈加成熟,具備了為大產業、大項目提供配套的綜合能力。
未來,西安航空基地將以新舟700、C919等重點型號飛機研制為契機,以航空龍頭企業為牽引,緊扣航空產業“補鏈、擴鏈、強鏈、延鏈”主題,促進航空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著力推進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為西安打造“工業大走廊”和千億級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提供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