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等四部門日前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次強調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產業建鎮,嚴格控制房地產開發。同時,堅持以企業為開發主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建立建設基金,避免項目簡單堆砌和碎片化開發。
據介紹,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穩妥推進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取得了一些進展,涌現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宜居宜業、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但在推進過程中,也出現概念不清、定位不準、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以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有些地區甚至存在政府債務風險加劇和房地產化的苗頭。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提出,堅持因地制宜,從各地區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數量要求和政績考核,防止盲目發展、一哄而上。堅持產業建鎮,立足各地區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挖掘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做精做強主導特色產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獨特產業生態,防止千鎮一面和房地產化。
同時,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創新建設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推動多元化主體同心同向、共建共享,發揮政府制定規劃政策、搭建發展平臺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攬和加劇債務風險。
發改委強調,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帽子”,要依托有特色資源的重點鎮培育發展專業特色小城鎮。各地區未來要嚴格控制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數量,避免分解指標、層層加碼。
對于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中出現房地產化和債務風險等問題,發改委表示,未來要嚴控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房地產開發,合理確定住宅用地比例,嚴防“假小鎮真地產”項目。此外,各地區要注重引入央企、國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盡可能避免政府舉債建設進而加重債務包袱。縣級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的風險預警地區,不得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立項建設。
據了解,有關部門將加強對各地區的監督檢查評估,對已公布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