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的小鎮, 是集旅游、產業升級和城鎮化建設為一體的, 國家在新時代下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有效路徑。正因為如此, 黨和國家對于特色小鎮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本文就是在目前的政策情況下, 探討保定市建設特色小鎮的有利形勢和如何培育與建設特色小鎮的問題。
2016年7月1日, 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表明, 到2020年國家要建成1000個以“突出特色、市場主導、深化改革”為原則, 以度假旅游、商業物流、特色制造、教育文化、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為特點的富有當地特色與國家特色的特色小鎮。以特色小鎮為中心建立起一整套改革農村與城市的有效機制。改革開放40年來, 我國在不斷地推進城鎮化建設, 在這個巨大的歷史背景和現今政策的鼓勵下, 2016年8月, 河北省出臺的《關于建設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提出, 利用3~5年的時間, 創建100個特色小鎮的目標, 對特色小鎮的概念及如何創建等都作出具體規定。截止到2018年, 保定市有12個小鎮被列入特色小鎮的培育與創建名單中, 其中有5個是培育類, 7個是建設類。
特色小鎮建設是一種新型的城鎮化發展戰略, 不斷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有利于城鎮化發展, 從而可以縮小城鄉間的差距, 緩和社會矛盾。保定市是一個擁有極其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 自古以來都是政治要塞。近現代以來, 保定市主要發展重工業, 擁有堅實的傳統經濟基礎,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 已經開始落后于其他東部沿海城市。因此, 保定市的產業轉型升級是迫在眉睫的, 而國家發展特色小鎮就是為保定市的產業升級和城市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這有利于推進保定市的結構改革, 調整保定市的產業結構和加快產業轉型與升級。
因此, 從內部和外部這兩個條件而言, 保定市有建設特色小鎮的內部需要, 這個需要也成為特色小鎮建設的助推器, 國家的方針政策又從外部使保定市發展特色小鎮有了堅實的政治支撐。
一、保定市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意義及作用
(一) 加快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速度
保定市特色小鎮的發展以城鄉統籌、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 要求保定市與下屬縣城協調發展, 互促共進, 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城鎮資源, 從實處解決困擾鄉鎮居民的問題———環境臟亂、基礎設施不完善, 從而吸引人才, 留住本地人口, 還能進一步緩解城市的壓力。
特色小鎮成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平臺, 利用其特色, 得以優先重點發展, 從而突破發展滯障, 解決了不同資源配置問題, 并推動了相關重要舉措的實施, 縮小城鄉差距, 以城帶鄉, 不僅不會造成城鄉斷裂, 還能防止城市本身的發展失去支撐和依托問題的發生。
(二) 傳承發展歷史文化, 增強商貿活力
建設特色小鎮就是要突出其特色, 并將之與旅游業融合, 而其特色很大一部分就體現在當地的歷史文化上, 所以當地的歷史文化就會被民眾、政府關注, 從而得以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 為了更好地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 就必不可少地要去糟粕、取精華。
在旅游業的帶動下, 形成產品貿易、特色農副產品貿易、手工業貿易等產業模式, 從而得以進一步發展商貿業, 如保存當地的傳統文化、手工藝品、地道的小吃。這不僅帶動了本地的各項產品貿易, 增強了商貿活力, 更傳承了文化風情。
(三) 壯大實業, 提升地方經濟實力
任何活動的開始都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支撐, 因此產業的發展就成為一個小鎮能否繁榮發展的經濟指標。當今時代,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 特色小鎮要審時度勢牢牢依靠信息技術這個有力武器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 做好品牌知名度。持續不斷地發展實業, 不僅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改善群眾生活水平, 更重要的是能給予小鎮發展的不竭動力, 進而提升經濟實力, 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四) 促進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發展
特色小鎮的建設, 要以美麗、和諧、宜居的環境為基礎, 以便利完善的交通和以健全的基礎設施為優勢, 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形態。因此, 無論是環境的規劃、建筑的形態、功能的布局、能源的利用, 還是生活設施的設置、現代服務的完善, 都要從現代化、人性化的角度著眼。不但要進行綠色產業體系建設, 還要建立綠色—低碳消費生活模式, 形成一種“生態文化”, 從而真正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和諧發展。
總而言之, 保定市具有發展特色小鎮的區位因素和歷史文化因素優勢, 借助國家發展特色小鎮的政策支持, 將產業創新、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融合在一起, 形成建設特色小鎮的獨特優勢。
二、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
特色小鎮作為一個新的形式, 正在成為保定市創新發展的新動力。從根本而言, 特色小鎮是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聚合體, 而產業發展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支撐, 文化和旅游功能又要緊貼各自的產業定位衍生發展。保定是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古城, 又有十分堅實的傳統產業基礎, 其自然景觀獨特, 人文資源豐富, 鄉土人情濃郁, 擁有堅實的建設基礎。
保定市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底蘊, 借此發展出了一批以“溫泉養生”“林水旅游”為特色的旅游特色小鎮和以“京味家具”“傳統醫藥”“古典瓷器”為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生活合二為一的特色小鎮。其中, 易縣戀鄉太行水鎮、淶源縣白石山溫泉小鎮主要定位于“健康生態旅游”, 把山、水、城這三個因素融合起來, 打造出了一個以“綠色生態觀光、溫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綠色健康特色小鎮。
而定興縣非遺小鎮、安國市藥苑小鎮、高碑店市智能科技小鎮、高碑店市中華老字號小鎮和曲陽縣定瓷小鎮則將太行民俗體驗、鄉村美食、藝術展示、體驗娛樂、風情客棧、休閑農場、房車露營、土特加工融為一體, 加入高科技產業元素, 使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弘揚和發展。
三、特色小鎮的特點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一) 特色小鎮的特點
特色小鎮位于農村和城市的緩沖交接地帶, 融合了農村和城市的特點。保定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 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 定位歷史文化是保定市特色小鎮的發展潮流。
特色小鎮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產業上堅持特色產業和旅游產業, 功能上實現“生產+生活+生態”, 形成以政府為主導, 企業為主題, 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新模式。特色小鎮的人員構成將逐漸年輕化, 政府部門鼓勵“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吸引了大量年輕創業者加入特色小鎮的建設, 企業的構成也將會以新興崛起的企業為主。
(二) 特色小鎮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需要, 特色小鎮這個有力的“助推器”也越來越受到中央和保定市地方政府的重視。
為了使特色小鎮能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 保定市政府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 與職業院校進行合作, 對外出的務工人員進行職業培訓;完善商業環境, 為自主創業的年輕大學生和有成熟創業構想的人構建一個創業生態圈;為了使人們更安心快樂地在小鎮發展下去, 開放小城鎮落戶限制;針對保定市建設基礎薄弱的現狀, 應加大建設的力度, 并發展具有保定市特色的基礎建設。
人們尋求自我提升, 實現個人價值。以前經濟原因使得保定市大部分優秀人才流入北京、天津等地, 現如今我國一線大城市的競爭壓力大, 加之保定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 從而吸引了一大部分人才回到保定發展。
綜上可見保定市建設特色小鎮的前景是明朗的, 保定市特色小鎮在未來也會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保定市在建設特色小鎮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當全國的特色小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 必然會有相似的特色小鎮出現, 如何在旗鼓相當的情況下, 尋得一個錦囊妙計, 從而出奇制勝是保定市特色小鎮建設應該思考的問題;防止人們一哄而上, 大搞房地產也是一個問題, 特色小鎮的建設是為了營造一個產業創新、文化融合、經濟發展的聚合體, 而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
四、特色小鎮的培育與發展路徑
特色小鎮是對在經濟新常態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聚焦一個城鎮發展的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 是城鎮轉型升級的一個跳板, 是綜合性改革發展創新平臺和進行資源配置與改動縣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戰略平臺。特色小鎮的發展首先要在產業上形成特色, 將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結合在一起。
首先, 特色小鎮培育建設過程中以產業發展為核心支撐。新常態下保定市經濟轉型升級, 需要特色小鎮這一類能支撐產業升級的空間, 協調好城市和鄉村發展的空間。“十三五”時期, 保定市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注重生產力空間布局的調整, 特色小鎮作為其中重要的戰略舉措, 能夠發揮出都市圈綜合特色平臺的生產力優勢, 成為創新的策源地, 成為高端要素的富集地, 成為產業升級的高地, 這是特色小鎮作為全省大力建設的新一代空間布局的生產力所在。
保定市發展特色小鎮首先要定位明確, 發展適合本地區的特色產業, 不要只注重經濟利益的回報而與現實基礎相違背。政府部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為特色小鎮的建設指出一個明確的方向。動員和培育一部分具有潛力的企業, 科學培育, 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奠定一個經濟基礎, 利用新興科技改造傳統產業, 將產業鏈做長、做特、做精、做強, 從而加快整個社會的產業升級和社會升級。
其次, 特色小鎮培育建設過程中推動產業與旅游功能的疊加。旅游功能應以特色產業為基礎, 應充分挖掘自身已有或潛在的產業性旅游資源, 積極探索與文化創意、健康養生、度假休閑、體驗參與之間的關系, 著手開發以新型特色工業聚集平臺為依托的旅游項目和產品。
再次, 特色小鎮培育建設過程中推動產業與文化功能的疊加。畢竟一個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在于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基于特色產業成長的小鎮應充分挖掘或重塑小鎮文化內核, 探尋培育文化基因。通過“文化創意+”“互聯網+”這兩大關鍵性驅動力提升小鎮文化功能的關注和投入。
最后, 特色小鎮培育建設過程中推動產業與社區功能的疊加。特色小鎮應是具有公共社區功能的產業發展平臺和人才聚集空間。在聚集市場主體的同時, 應同步做到強化社區的管理、服務、保障、教育、安全五大功能, 增強居民對小鎮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作者:張振玲 沈炎 馬新春 王一碩 王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