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儲備林建設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安排專項投資啟動實施了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對國家儲備林建設做出了頂層設計和安排,國家儲備林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積累了經驗。當前,我國木材資源短缺、質量不高、結構性失衡等問題仍很突出,木材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為進一步推動“十四五”國家儲備林建設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等,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保障國家木材安全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為目標,以培育中短周期工業原料林、長周期大徑級用材林為方向,以創新投融資機制為主要途徑,科學布局和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推動國家儲備林建設高質量發展,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增加蓄積。以目標為導向,增加森林蓄積,提升森林質量,優化森林結構,緩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我國木材安全。
——堅持突出重點。實施差異化管理,以“自然+條件”為基礎,將水光熱條件較好的地區作為重點建設區域,實施重點工程,優先發展中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兼顧大徑級用材林。
——堅持統籌兼顧。充分發揮國家儲備林建設維護木材安全和改善生態的重要作用,促進國家儲備林建設與林草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等有機銜接,提升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
——堅持創新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充分利用開發性、政策性等金融貸款和社會資本、各類基金參與國家儲備林建設。鼓勵地方采用PPP、央地合作等模式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積極防范金融風險。
二、建設布局
統籌考慮各地需求和國家儲備林建設實際情況,“十四五”期間國家儲備林建設范圍包括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內蒙古、吉林、長白山、龍江、伊春、大興安嶺6個森工(林業)集團的1849個建設單位(見附1)。根據自然條件等因素,劃分為重點建設區域和適度建設區域。
(一)重點建設區域。將長江以南地區的廣西、重慶、貴州、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安徽南部、四川、海南、云南、湖北、浙江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57個建設單位作為國家儲備林建設重點建設區域。按照培育樹種、培育目標和發展方向相似的原則,劃分為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3個國家儲備林建設片區。
(二)適度建設區域。將長江以北地區的甘肅、河南、陜西、寧夏、山西、安徽北部、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山東、河北、新疆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內蒙古、吉林、長白山、龍江、伊春、大興安嶺6個森工(林業)集團的792個建設單位作為國家儲備林適度建設區域。劃分為西北地區、黃淮海地區、東北地區3個國家儲備林建設片區。
三、目標任務
“十四五”期間,安排國家儲備林建設任務3690萬畝以上。按建設內容分:集約人工林栽培761萬畝以上,現有林改培1593萬畝以上,中幼林撫育1336萬畝以上;按培育方向分:中短周期工業原料林2284萬畝以上,長周期大徑級用材林1406萬畝以上(見附2),優先選用珍稀樹種和鄉土樹種?!笆奈濉逼陂g,國家儲備林建設增加森林蓄積7000萬立方米以上。
(一)集約人工林栽培。安排建設任務761萬畝以上,其中重點建設區域425萬畝以上,占56%;適度建設區域336萬畝以上,占44%。集約人工林栽培要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和國土空間規劃,科學確定造林地塊,嚴格執行相關技術規定。提倡針闊混交、闊闊混交,混交比例為主栽樹種不超過70%。造林后按規定及時開展撫育管護工作。
(二)現有林改培。安排建設任務1593萬畝以上,其中重點建設區域1150萬畝以上,占72%;適度建設區域443萬畝以上,占28%。按照相關技術規程,對現有林中立地條件好,但未適地適樹、目的樹種不明確、生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林分,通過林冠下造林、間伐改造、補植補造等措施,實施改造培育,提高森林質量。
(三)中幼林撫育。安排建設任務1336萬畝以上,其中重點建設區域1020萬畝以上,占76%;適度建設區域316萬畝以上,占24%。按照相關技術規程,選擇增產潛力較大的中幼齡林,采取間伐、修枝、割灌除草、施肥等撫育措施,去劣留優,調整樹種結構和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長條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國家儲備林建設的組織領導,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動國家儲備林建設健康發展。鼓勵地方建立聯合工作機制,成立項目領導小組以及項目協調監管小組,及時處理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取得實效。
(二)嚴格實施管理。建設主體要認真組織項目,編制建設方案,并按國家儲備林工程建設管理辦法要求,報省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論證。地方各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要加強項目日常監管,及時上報進展情況,開展項目評估。集約人工林栽培地塊、現有林改培地塊全部落地上圖。不得在國家級公益林范圍內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
(三)拓寬投入渠道。各地要結合國土綠化,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統籌使用各類補助資金,加大國家儲備林建設投入力度。對應計劃任務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可作為國家儲備林項目資本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建設主體要合規使用項目貸款并按期償還貸款本息。
(四)完善制度標準。深化國家儲備林建設制度研究,借鑒先進理念,總結建設經驗,建立健全規劃指導、項目管理、培育經營、儲備運行、資金管理、監督監管等管理制度。建立項目立項、執行評估等監管指導機制。建立健全國家儲備林樹種目錄、現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撫育等相關技術標準。
(五)推廣良種壯苗。加強優良鄉土樹種選育、擴繁和推廣應用,保障國家儲備林建設對良種的多樣化需求。加強保障型苗圃建設,實行就近育苗、訂單生產。造林作業設計要明確樹種及苗木質量,優先選擇良種壯苗造林。加強種苗供需預測預報,及時發布種苗供需信息,持續開展種苗質量抽查和市場監管。
(六)加強科技支撐。加強對國家儲備林建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培訓。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新技術研究和開發應用。充分發揮國家儲備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平臺匯聚資源、協同攻關作用??茖W開展監測考核,應用新技術監測森林蓄積、碳匯儲量等建設成效。將國家儲備林建設融入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
(七)強化示范引領。推進國家儲備林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撫育等示范項目建設,形成涵蓋造林、撫育、主伐和更新的全周期多功能先進森林經營技術體系。總結推廣“林地入股”“林木變現”“保底分成”“托管分紅”“場地結合”等多元合作方式,構建多方利益聯結,拓寬林農增收渠道。結合國家儲備林建設,積極引導發展木本油料、林下種養、森林康養、森林旅游等,提升國家儲備林建設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