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曾多次提及“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階段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該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包括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廣大科研工作者等在內的社會各界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大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顯著,但同時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力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 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尤為重要,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只有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才能搶占發展先機,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更加重視創新、技術進步和智力資源對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術創新導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的重要標志。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是數字化和綠色化,著力點在于科技創新, 強化創新驅動,落腳點在于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目標是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總結起來就是發展“創新、質優”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是指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知識和信息為要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所進行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特別是要高度關注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新質生產力的“質優”是指高質量的生產力。這種高質量表現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生產過程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產品和服務質量高、性能優、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要做到形成綠色生產力。
當前,中國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6G、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處于世界前列,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可以說,全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如火如荼。
在科技創新方面,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斷強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2023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預計達3.05萬億元,比2022年增長9.3%,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預計將達到2.55%,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
在產業發展方面,中國不斷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2023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預計達16.5萬億元,占GDP比重預計達14.5%。特別是在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方面,涌現出很多引領創新發展的企業。中國各地區也為促進未來產業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培育壯大新增長引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上海市設立1000億元未來產業發展基金,北京市設立500億元未來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廣東省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萬名未來產業人才。
在制度環境方面,通過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力。浙江省出臺《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北京市出臺《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提出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高地,將重點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廣東省出臺《廣東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將重點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以上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將有力推動中國未來產業發展壯大,為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中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一是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 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技創新體系還不完善。二是要素配置效率還不高, 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完善,要素價格扭曲,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產業鏈供應鏈不夠安全,由于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隱患一直存在且較為突出。四是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復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引育留用機制不完善。五是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一些體制機制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影響創新活力和效率。
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是需要在發展中逐步解決。要錨定戰略定力,久久為功,以高質量的科技創新為導向,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培育新動能,勇闖新賽道。以改革為動力,以人才為支撐,以安全為保障,著力解決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具體來說,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支持力度, 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商業化產業化應用;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強人才引育和培養,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創新活力。(作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 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