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數省份都制訂出臺了化工園區認定管理辦法,化工園區整治改造提升成為當前的工作重點,部分省份低水平化工園區及入駐企業逐步關停、搬遷或轉產。本文提出化工行業要以園區形式發展,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在產業鏈和規模上實現最優化,以園區化集中發展減少化工行業污染治理上的成本。并針對化工園區應急管理面臨的問題和破題之策,以及如何統籌發展與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在“十四五”時期做好化工園區安全發展工作,展開研究和思考。
一、分解問題防控風險
1、園區建設缺乏整體安全規劃布局。
部分地區未劃定化工園區,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活動仍處在無序狀態;化工企業布局不合理,部分新建企業面臨搬遷。現有化工園區原總體規劃體系中未把安全規劃列為專項規劃,未開展區域風險評價,存在招商企業選擇地塊開展基建的弊端,造成已建成化工企業之間安全防護距離不足。有的地區雖有安全規劃,但迫于招商壓力,實際仍執行“先來先占”。入駐化工企業按照自身占地設計總圖,企業間重大危險源的間距在設計階段就考慮不周,重大危險源間發生連環事故的可能性很高。2020年國務院安委辦開展硝酸銨生產企業安全風險專項排查治理,不少企業存在重大危險源安全防護距離不足的問題,整改難度很大。一些化工園區還沒有開展安全評估分級,部分省份高風險等級園區比例偏大,達標升級任務繁重。
2、企業安全準入機制不健全。
化工園區企業準入機制在部分地區還不明確,一些化工園區不同程度存在“重生產、輕安全”的思想,引進新項目時本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看重眼前政績,忽視安全風險。據了解,目前內蒙古、寧夏、甘肅擬建在建化工項目增長50%以上,其中很多屬于異地轉移、風險較大的精細化工項目。一些化工園區既有規模較大的化工產業巨頭,也有人員規模10余人的作坊式小化工廠。例如,去年國務院江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督導期間,發現省級高新區還存在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的小化工企業。多數小化工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法律意識淡薄、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漠視日常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嚴重不足。入駐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制約了園區整體安全水平的提升。
3、園區整體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有差距。
不少化工園區一體化安全管理水平較差,與《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治理導則》的要求有較大差距。應急管理部門對園區化工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建設還是立足于完善各企業自身安全生產制度,未建立起一體化安全管理體系,未能有效整合化工園區企業現有資源來共同監控重大危險源、開展安全檢查、應對突發事故,有悖于各級政府關于構建化工園區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監管理念。
4、事故風險評估不到位,應急救援模式落后。
當前,多數化工園區和企業在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還是基于“一對一”的模式,只是著眼于某企業發生事故時的應急響應。實際上,某一家企業發生事故,很有可能影響到周邊關聯企業,導致事故的多米諾效應發生,從而引起更大規模的群死群傷,大大增加救援難度和生命財產損失。例如河北張家口盛華化工“11·28”爆炸事故,盛華化工的氯乙烯泄漏擴散至廠區外,遇火源發生爆燃,造成了相鄰停車場、飯店和道路停靠車輛人員的重大傷亡。
二、科學布局提能升效
1、推動化工園區開展安全規劃和風險評估。
按照“產業集聚”與“集約用地”原則建設化工園區,合理規劃化工企業布局。新建化工項目必須進入化工園區,加快推進現有化工企業進區入園。突出關口前移、源頭防范,聚焦重大風險管控,全面提升園區和企業風險辨識、重大危險源精準監管、風險分級管控水平。推動化工園區開展區域量化風險評估和安全規劃,促進園區已建裝置設施,尤其是重大危險源及現有空地的優化布局。深化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采取鼓勵轉產、關閉、搬遷、企業兼并等多種措施,逐步淘汰不符合化工產業規劃、周邊安全防護距離不足的化工企業。為減少因規劃不當導致的安全事故,各級政府應將安全規劃專項列入園區的總體規劃中,并對安全規劃進行現狀評估。對涉及“兩重點一重大”(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危險化工工藝,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企業,化工園區要督促企業進行全面的安全風險評估,并嚴格落實整改和驗收。
2、嚴格入駐企業安全準入條件。
嚴格化工園區、危化企業、項目準入的關口,確保符合規范、安全可控。園區選擇入駐企業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方向,適合化工園區整體安全規劃,對入園項目要進行嚴格篩選、科學論證、有取有舍。提高企業入園門檻,合理布置上下游企業,從源頭降低化工園區的安全隱患。統籌考慮園區原料產品項目一體化,使園區企業之間互為原料供應商、構成上下游產業鏈。園區管委會要選擇科技含量高、產品新、效益好、危險性小的項目,避免一些國家和地區將低檔次產品或技術落后、污染大的項目轉移到園區。當前,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化工企業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明顯,中西部化工園區應更加嚴格安全和環保準入條件,避免招商引資引進淘汰落后產能。
3、突出防范化工園區重大危險源安全風險。
一是加強重大危險源風險管控。化工園區要建立重大危險源常態化隱患排查和安全風險防控制度,深化重大危險源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應用,各級別重大危險源全面接入系統并持續穩定運行,實施在線巡查+遠程監管,落實危化品企業重大危險源包保責任制。
二是深入開展“消地協作”。危化品重大危險源企業消防工作還很薄弱,企業應急準備存在嚴重不足。消防、應急部門協同開展重大危險源企業安全檢查機制已經建立并且取得良好反響,應夯實機制,擴大協作范圍和領域。硬件上要對企業全面體檢,落實消防和安全管理規章和標準,切實按照《危險化學品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準備指南》強化應急準備工作。軟件上要開展扎實的教育培訓和實操訓練,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消防器材設施操作能力。
4、建立健全化工園區的一體化安全管理體系。
化工園區由于高溫高壓裝置管廊眾多、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眾多,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往往存在重復性、相似性,應當獨立設置應急管理部門,開展園區日常安全監管和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園區實行一體化安全管理體系,有利于區域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在園區內推行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建立安全管理和技術交流平臺,實現監管向服務的轉變。大力推進安全消防應急一體化,公用工程集中統一配置,努力實施封閉式管理,有效控制人流、車流、物流,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風險和隱患。推動化工園區劃定專門區域建設專用停車場,設定危化品車輛行駛路線、時間段等,解決危化品車輛無序停靠和隨地裝卸等問題。
5、整合化工園區的應急救援資源。
整合化工園區各企業的應急救援資源,建立園區重大危險源監控和應急救援資源共享機制,設置園區應急指揮中心,提高整個園區的應急救援能力。
一是加強化工園區應急預案的管理,實現應急預案結構化、數字化動態管理,提高園區和企業應急預案銜接性、整體性及應急效率。建立應急資源數據庫,對相關部門、企業應急預案以及現場處置方案進行采集、分類、備案和查詢檢索,實施動態管理。
二是政府主導救援隊伍的建設。依托園區骨干企業,采取“政府主導、一企建隊、多企協辦、資源共享”或“消地共建”等形式,建成作戰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熟悉園區企業及裝置設施的專業救援隊伍。
三是依托園區企業現有資源整合救援裝備物資的建設。地方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等辦法幫助企業更新救援裝備器材,對于日常維護保養費用也給予一定補助。四是推動企業安全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園區主導與具有培訓資質、具備實訓演練條件的單位簽訂培訓協議,推動園區企業員工實操、演練式培訓。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濮陽基地、舟山基地具備承辦這類培訓的師資、場地、模擬化工裝置等條件,并且已多次成功舉辦全國范圍內化工園區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化工產業發達地區和大型化工園區,可借鑒經驗籌建依托企業、服務區域、政府支持的安全實訓基地,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培訓平臺,提升化工從業人員安全素質。
6、提升化工園區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推動“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工程建設,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建成化工園區安全、環保、應急救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平臺,以手機APP、平板電腦、企業中控室、園區指揮中心等多個載體和終端形式落地,提升化工園區應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
一是加強化工園區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具備應急值守、信息傳遞、風險分析、監測監控、動態預警等功能,提高應急通訊能力,確保發生各類應急事件時,能夠快速進行事件受理、調度指揮和聯動搶險救援。
二是提升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應用水平。推進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應用,圍繞值班值守、監測預警、隱患排查等基本功能,拓展抽查巡查、排名通報等功能,盡快開發企業端和APP,拓展應用范圍。延伸接入儲存硝酸銨、硝化棉等倉庫、裝卸站臺的監測監控數據,不斷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三是加強應急資源信息化管理。化工園區對應急物資、裝備、專家、隊伍、避難場所、醫療資源等信息應全面動態掌握,實現監控管理、直觀展示和應用分析,便于監管人員和應急指揮人員調用。
四是借助人工智能、3D虛擬現實等技術建設應急演練系統。建設基于虛擬現實的應急模擬演練系統,開展化工園區從業人員模擬演練和培訓,提升園區和企業從業人員應急響應和應急救援能力。(作者:石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