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建設安全應急產業園首先要有依托,依托當地現有的產業基礎去建,這個產業基礎包括企業、技術、人才等多維度。安全應急產業園區建設,還要服務于區域社會的發展,包括服務當地的產業發展及轉型升級。只有把園區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才能最終把園區建設好。
重慶應急裝備科技產業園位于合川區工業園區,由重慶市科委、合川區政府聯合打造,是重慶市人民政府2011年重點推進項目和市科委區縣“一把手”示范工程,并列入了《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江津、合川、永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重大項目內容。按照“全國應急資源聚集重慶,重慶應急裝備產業服務世界”的目標,園區充分依靠重慶市老工業基地、國家戰略大后方等科研、人才、交通區位優勢,致力于將園區打造成為我國最大的首個國家級應急裝備產業示范基地、首個“平戰結合、軍民融合”的軍工技術創新轉化產業示范基地、首個國家應急裝備研發平臺、首個應急裝備技術產品全國性交易及服務平臺。
湖南株洲高新區中博應急安全科技園作為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園建設核心區,正著力打造應急安全產業產品展示交易中心、應急安全教育培訓基地、應急安全產業中試研發總部等產業樣板間,以期形成集產品研發、產業化、項目集成、工程、服務于一體的智能安全產業鏈。圍繞這一目標,園區規劃了本土安全產業配套、應急安全創新企業入駐、應急安全產業研究結構、產品研發制造等版塊,以使園區成為株洲•中國動力谷“3+5+2”主導產業的有力外延和補充。
新興際華應急產業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柱:從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來看,開發模式主要有:一是企業主導模式,由政府引導、委托企業進行園區開發管理,這一開發模式適用于功能定位比較單一的小規模開發,如上海閔行和虹橋開發區。二是政府主導模式,這種模式下,園區管委會兼具管理者與開發商的雙重功能,如上海青浦工業園區、上海寶山工業園區等。三是政企混合模式,園區管委會只負責行政管理事務,園區開發由獨立的開發公司承擔,如北京豐臺總部基地、蘇州工業園區等。無論采取那種開發模式,安全應急產業園區建設和運營,首先要研究企業或科研機構的創新要素、成果轉化能力,以及產業的經濟半徑;其次是根據其實際需求確定承載空間,切忌盲目追求所謂的“規模”,規劃建設有空間無內容的“概念性園區”。
在我國安全應急產業園區建設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創新模式還有許多,如PPP模式,即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
2018年7月9日,湖南漣源市應急產業園PPP項目在婁底高新區正式簽訂合作協議。該項目定位于應急產業的產、學、研、儲、用多功能基礎性平臺,目標是打造成在湖南省乃至我國中部地區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公共安全與應急產業孵化基地,建設集應急產品一站式采購、服務、裝備制造、應急救援演練、體驗和培訓教育為一體的專業基地。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有創新創業中心、中小企業培訓中心、企業加速器、孵化服務樓以及配套基礎設施等。
由政府主導、企業投資建設的安全應急產業園區,目前也不在少數。2020年9月26日,冠樺集團應急產業園奠基儀式在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舉行。冠樺集團應急產業園由廣州市冠樺勞保用品有限公司投資、廣州瑋航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劃建設以應急領域為特色,以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現代都市消費工業為主導,突出特色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特色鮮明、產業高端、價值凸顯的現代產業園區。
董傳儀:分析我國現有的安全應急產業園區,普遍存在園區產品功能單一、關鍵技術部件大多依靠進口、安全應急裝備無法適應復雜應急場景等問題。這些問題背后存在的深層次原因,一是我國應急產業公共基礎相對薄弱;二是政府層面真實務實的支持產業的政策偏少,沒有真正給安全應急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三是我國的安全應急市場到今天仍是“一條腿走路”,即安全應急產業裝備只有政府這一個需求,這是整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