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是當前財政改革與風險防控的核心議題。基于政策導向與實踐經驗,中機院從系統性、實操性角度提出以下路徑,并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一、化解路徑框架
1. 債務置換:低成本長期債券替代高息短期債務
- 政策工具: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綜合融資成本。例如,2025年全國新增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優先置換利率高、規模大的隱性債務,平均成本下降2-2.5個百分點。
- 實施機制:
- 次序安排:優先置換公開市場債務、具備實體產業的平臺債務,降低非標債務比例。
- 穿透式監管:建立全口徑債務監測體系,防止“假置換、真新增”,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2. 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剝離政府信用依賴
- 轉型方向:推動城投公司向市場化主體轉型,剝離政府融資職能,增強造血能力。例如,江蘇徐州通過資產盤活與業務重組實現隱性債務清零。
- 關鍵措施:
- 資產資本化:將土地、產業園等資產注入平臺公司,通過證券化(如ABS)或引入社會資本提升流動性。
- 治理優化: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強化績效考核,探索股權激勵等市場化機制。

3. 合規項目設計:規避隱性債務新增風險
- 模式創新:通過EOD(生態環境導向開發)、TOD(軌道交通綜合開發)等模式,實現收益自平衡。例如:
- 礦山修復項目:利用土石料銷售收入閉環用于生態修復,避免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合規納入財政預算。
- 廣州“做地模式”:國企主導土地整理,政府按市場價支付收儲補償,切斷財政資金兜底鏈條。
- 收入結構優化:挖掘經營性收入(如文旅、光伏等),減少對財政補貼的依賴。
4. 金融工具協同:平衡流動性風險與債務成本
- 貨幣政策支持:通過降息、債務展期降低利息負擔,央行提供流動性支持緩解短期償債壓力。
- 金融機構協同:鼓勵商業銀行參與債務置換,優化資產端配置(如增加中長期債券持有),同時通過專項債注資提升資本充足率。
5. 長效機制建設:全周期監管與績效管理
- 監測體系:構建以資產負債率為核心的地方政府債務預警系統,動態評估償債能力。
- 考核機制:將債務化解納入政績考核,強化“終身問責制”,嚴控新增隱性債務。
二、典型案例解析
1. 江蘇徐州:全域隱性債務清零
- 路徑:綜合運用債務置換、資產重組與平臺轉型。
- 發行專項債置換高息非標債務,降低融資成本;
- 將城投公司持有的土地、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金;
- 推動平臺公司承接市場化項目(如產業園區運營),提升經營性收入占比。
2. 廣州“做地模式”:土地開發市場化轉型
- 模式特點:
- 政府指定國企作為做地主體,自主籌資完成土地整理后交儲;
- 收儲補償款按市場評估價支付,避免財政兜底;
- 引入社會資本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土地開發與軌道交通建設。
- 成效:降低土地收儲對財政的直接依賴,2024年廣州土地出讓收入中市場化占比提升至65%。
3. 陜西“一縣一策”化債試點
- 策略:根據縣域經濟特點分類施策:
- 資源型縣市:通過礦權出讓收益償還債務(如榆林市);
- 農業縣市:整合涉農資金與專項債,支持特色產業項目(如漢中市);
- 高風險縣市:上級財政統籌轉移支付,設立償債備付基金。
三、挑戰與對策建議
1. 區域分化風險
- 中西部地區因綜合財力薄弱,債務率普遍高于東部。需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傾斜、區域協同化債基金等工具平衡風險。
2. 資產流動性不足
- 建議:推動國有資產交易平臺建設,完善土地、產業園等資產的評估與流轉機制,提升變現效率。
3. 政策協同性不足
- 需強化財政、貨幣與產業政策聯動。例如,專項債項目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如PSL)協同,擴大有效投資。
結論
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需以“債務置換優化存量、平臺轉型控制增量、合規設計防范風險”為主線,結合區域特點創新模式。未來應進一步強化市場化機制與長效監管,通過典型案例的經驗推廣,實現“化債不阻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