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近十年(2015—2024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以下簡稱“專項債”)申報成功率的分析,我們結合政策演變、經濟環境和地方實踐,梳理整體趨勢、關鍵影響因素及區域行業差異分析如下:
一、整體趨勢分析(2015—2024年)
2015—2017年(試點探索期)
專項債始于2015年新《預算法》實施,初期以土地儲備、棚改等試點為主,發行規模較?。?015年僅1000億元)。
這個階段申報成功率特征:試點項目多為政策支持領域,審核標準相對寬松,但因地方經驗不足,部分項目因材料不規范被要求補充完善。經濟發達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申報項目更易通過,中西部部分地區因配套能力弱被暫緩。
2018—2020年(規模擴張期)
專項債成為“穩增長”核心工具,額度快速擴容(2019年2.15萬億元→2020年3.75萬億元),投向擴展至交通、環保等領域。
成功率特征:申報項目激增,但審核趨嚴,2019年財政部要求收益覆蓋倍數不低于1.1倍,部分項目因收益測算虛高被駁回。2020年為應對疫情,允許“先發債、后補材料”,短期通過率上升,但后期整改壓力大(部分項目因落地慢被收回額度)。
2021—2023年(規范調整期)
政策轉向“防風險+提質效”,財政部出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強化全生命周期監管。
成功率特征:成熟度高、收益明確的“硬項目”(如鐵路、新能源)通過率超70%,而產業園區、文旅等“軟項目”因收益不確定性被大量淘汰。債務率高的省份(如貴州、天津)被嚴控額度,東部經濟強?。ńK、浙江)通過率保持高位。
2024年(高質量發展期)
2024年專項債額度小幅增長(約3.9萬億元),政策更強調“精準有效”,重點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如保障房、城中村改造)。
成功率特征:財政部要求“項目收益與融資規模完全匹配”,收益測算需穿透至具體子項目。新基建(5G、數據中心)、城市更新類項目通過率或提升,傳統基建需結合智慧化改造。

二、影響成功率的核心因素
一是政策優先級,其中高優先級領域包括交通(鐵路、機場)、水利、新能源、保障性住房(2024年新增重點)。限制類領域包括商業化過高的產業園區、市場化收費困難的文旅項目(如2023年某省超30%文旅項目被駁回)。
二是項目質量硬指標,覆蓋倍數需≥1.1倍,且收益來源需穩定可量化(如使用者付費、專項收入)。2023年全國約25%未通過項目因用地審批滯后或環評未完成。要求“資金到位后一年內開工”,否則面臨額度回收風險。
三是地方財政健康度,財政部對債務率超過120%的地區實行“項目清單制管理”,通過率下降10-15%。廣東、上海等地因綜合財力強,允許適度放寬收益覆蓋倍數。
三、行業與區域差異
行業維度:
領域 | 2015-2020年平均通過率 | 2021-2024年平均通過率 |
交通基礎設施 | 75% | 80% |
市政工程 | 70% | 65%(競爭加劇) |
新能源 | 60%(早期試點少) | 85%(政策傾斜) |
文化旅游 | 50% | 30%(嚴控風險) |
區域維度:
東部沿海:通過率約70-75%,項目收益能力強、材料規范(如浙江2023年通過率78%)。
中西部:通過率約50-60%,依賴中央政策支持但收益測算短板明顯(如甘肅部分項目因配套資金不足被否)。
東北地區:通過率最低(約45%),因人口流出導致項目長期收益預期悲觀。
四、典型案例與數據
2022年某中部省份:申報180個項目,通過102個(成功率56.7%),
未通過主因:收益覆蓋不足(占比45%)、用地未批(30%)、重復申報(15%)。
2023年全國:財政部全年駁回或調整項目超1000個,涉及金額約6000億元,駁回率約18%。
2024年上半年:某省申報保障房項目通過率92%,而傳統市政項目通過率降至58%。
五、針對2025年專項債申報,建議如下:
1. 避免“打包注水”:在進行收益測算時,需確保收益來源的真實性和穩定性,避免將不可靠的收入計入收益,如某產業園將政府補貼計入收益被財政部點名整改。收益測算應精細化,基于項目實際情況和市場調研,提供合理的收益預測。
2. 跨周期平衡:考慮到經濟下行期項目收益可能不及預期,建議在項目規劃時預留風險準備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收益下滑風險,確保項目在全生命周期內的財務可持續性。
3. 精準提質:近十年專項債申報趨勢顯示,從“粗放擴量”向“精準提質”轉變,未來“高質量資產”和“全周期風控”將成為競爭核心。地方政府應注重項目的質量和收益穩定性,避免盲目追求規模擴張。
六、地方政府提升專項債申報通過率的策略建議:
1. 精準對接政策方向:密切關注2025年專項債投向變化,重點布局符合政策導向的領域,如土地儲備、存量房收購、債務化解等。同時,優化傳統基建項目的收益設計,提高項目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2. 強化項目前期論證:通過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明確項目的收益來源,避免過度包裝或虛假收益??梢圆捎谩皩m梻?市場化融資”組合模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如西咸新區案例所示。
3. 優化債務風險管理:對于高風險地區,應優先考慮化解隱性債務,通過特殊再融資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釋放新增專項債額度,降低債務風險。
4. 利用試點政策優勢:2025年部分省份及雄安新區將試點“自審自發”機制,地方政府應加強項目篩選和監管能力,爭取試點資格,以縮短審核周期,提高申報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