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要求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序發展,推動建立全國統一市場,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是未來10到15年行業最重要的指導文件。對于此次《規劃》的政策精神中機院(
http://www.t5292.cn)解讀如下:
解讀
1、鼓勵核心技術攻關,強調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產業深度融合
強調跨產業融合。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認為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初衷在于降低汽車燃料消耗量、緩解燃油供求矛盾,減少尾氣排放、改善大氣環境,從而促進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優化升級。此次《規劃》認為,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正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更加強調支持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豐富了關鍵核心技術內涵。2012版產業發展規劃對于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的定義側重于電動化技術,主要包括動力電池和驅動電機的關鍵材料與集成系統的研發、生產。本次《規劃》進一步豐富了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的定義,既包括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技術,也包括模塊化高性能整車平臺等整車集成技術。智能網聯與整車集成技術受到更多的重視。
未來十年,新能源汽車將從單純交通工具進化為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將對產業價值鏈產生深遠影響。車載芯片領導者Mobileye(已被英特爾收購)預測,到2025年智能汽車搭載的傳感器、車載芯片、操作系統等軟硬件綜合成本將達到5000-6000美元,占整車成本的15%左右。汽車電子巨頭英飛凌預計,隨著自動駕駛從L2級向L4/L5級過渡,對應單車半導體價值將從2020年160美元增長至2030年970美元,增長超過6倍。
2、以快充為主、建設城鄉公共充電網絡,發掘城鄉市場潛力
強調快充在公共充電網絡中的主體地位。2019年底公布的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加快形成適度超前、慢充為主、快充為輔的充電網絡”,此次《規劃》修改為“加快形成快充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一方面,《規劃》強調了快充在未來公共充電網絡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征求意見稿中僅提到“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等充電使用場景,而在《規劃》正式文件中則重點提出建設城鄉公共充電網絡。
未來隨著城鄉公共充電網絡進一步完善,城鄉地區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新能源汽車銷售仍集中于限牌城市,據交強險數據統計,2015至2020上半年我國限牌地區新能源乘用車上險數占比分別為58.6%、59.8%、49.2%、47.6%、47.4%、50.8%,整體占比有所下滑但仍維持在50%左右的高位。今年以來工信部、農村農業部、商務部聯合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通過車企主動讓利的形式促進鄉鎮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銷售。以上汽通用五菱為例,旗下售價2.98-3.98萬元的宏光mini EV上市首月便取得了1.45萬的銷量,超過特斯拉Model 3成為車型單月銷冠,充分證明高性價比車型在城鄉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3 、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使用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
加大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規劃》提出,2021年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領域車輛,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目前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包括福建、江西、貴州、海南四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則主要指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遼寧中部、山東、武漢及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山西中北部、陜西關中、甘寧、新疆烏魯木齊城市群,共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涵蓋了國內新能源汽車主要市場。
雖然相比于征求意見稿,更新比例目標由100%略有下調至80%,但考慮到《規劃》要求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具備較強的示范效應,因此預計此舉將有效促進全國公交、出租、環衛、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動化。根據《中國能源報》,截至2019年底,我國新能源出租車滲透率僅為5.5%,新能源物流車滲透率僅為2%左右。
4、總結:頂層設計出爐,行業站在起點、開啟新周期
此次《規劃》從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融合發展、基礎設施、開放合作等方面做了整體部署,為行業中長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結合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表現來看,盡管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產銷同比出現下滑,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經濟逐漸恢復,行業供給端新車型不斷上市,行業產銷正在快速恢復。根據合格證數據,9月份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14.1萬輛,環比提升29%、同比提升86%。
未來隨著零部件成本下降、智能網聯技術進步、充換電基礎設施完善,新能源汽車產品競爭力將持續提升,產業將迎來新一輪成長周期,從“政策驅動”真正邁向“市場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