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支撐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國風光大基地建設迎來明確路線圖。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關于印發《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下稱《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到2030年,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4.55億千瓦。
從時間上看,“十四五”時期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2億千瓦,包括外送1.5億千瓦、本地自用0.5億千瓦;“十五五”時期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2.55億千瓦,包括外送1.65億千瓦、本地自用0.9億千瓦。
從分布上看,庫布齊、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規劃裝機2.84億千瓦,采煤沉陷區規劃裝機0.37億千瓦,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區規劃裝機1.34億千瓦。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在路線明確、預期穩定的背景下,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三北地區,依托風電光伏項目建設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可以重點建設風電和光伏產業鏈,同時積極發展氫能和儲能裝備。
兩批風光大基地定位不同
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國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已開工約7500萬千瓦,其余項目在今年一季度陸續開工。據國家發改委此前發布的清單,第一批風光大基地項目涉及內蒙古、青海、甘肅、湖南、安徽等19省份,總規模約1億千瓦。
2021年年底,國家能源局再次發布通知,啟動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風光大基地申報工作。不過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均未對外公開發布第二批風光大基地的具體清單。
綜合相關文件來看,第一批和第二批大基地存在四點明顯差異:
一是建設期限不同。第一批基地要求2022年一季度之前開工,第二批大基地則將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陸續落地,期限靠后。
二是投資主體遴選方式不同。第一批基地的項目以各企業上報項目為主,僅少部分基地采取了招標的形式,第二批則主要是在庫布里、騰格里等幾大沙漠開展統一規劃,之后開展招標。
三是布局區域不同。第一批基地除三北地區外,還涉及西南地區,而第二批基地則基本集中在三北地區。
四是消納方式不同。第一批基地將外送、就地消納相結合。第二批基地則是結合生態,并以外送為主。
根據相關政策要求,目前第二批風光大基地統計工作已經截止。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兩批基地的定位明顯不同、各地申報熱情高漲,第二批風光大基地將在裝機規模上遠超第一批,具體清單或將于近日對外發布。
帶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
伴隨大型風光基地的支持政策密集出臺,相關產業鏈景氣度持續提升。

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于2月10日印發的《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以清潔低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要求對基地所在區域內現有煤電機組進行升級改造,并使之為新能源發電提供調節支撐。同時,支持新能源電力能建盡建、能并盡并、能發盡發,形成優先通過清潔低碳能源滿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漸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
為何將大型風光基地建設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衛權對第一財經表示,相對于分布式風電和光伏,大型風光基地的集中式開發,可以通過規模效應以最大程度降低土地、基建、運維等方面的成本,充分發揮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區的風光資源潛力。與此同時,也要輔以周邊清潔高效的煤電和穩定安全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2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關于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意見》,提出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制造兩大千億級產業,形成拉動制造業發展新引擎。
新能源裝備制造方面,圍繞風電項目建設,適度發展風電整機制造,重點發展葉片、發電機、輪轂、軸承、控制系統等核心配套零部件,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形成“風機制造—配套零部件—設備維修—風電基地”產業鏈。圍繞滿足光伏電站建設需求,支持現有單晶硅、多晶硅生產企業發展太陽能電池組件產品,引進電池片、光伏玻璃(面板、背板)、EVA膠膜、逆變器和風光互補設備制造項目,形成“光伏材料—電池組件—光伏電站”產業鏈。
同時,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和氫能應用場景,發展電解水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提純裝備制造、氫能儲運裝備制造、氫燃料電池制造等產業,實現氫能裝備制造新突破;依托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超高功率石墨電極、隔膜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儲能電池、儲能控制系統制造業,到2025年,風電裝備基本滿足區內需求,光伏裝備、氫能裝備、儲能裝備制造實現歷史性突破,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千億元。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風電、光伏大基地發展節奏加快,在“十四五”及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其必將成為新能源裝機的主力軍,看好電站開發大市場+電力市場化改革,競爭格局較好的組件、逆變器等終端環節,中長期供需情況較好的熱場、膠膜、金剛線等輔料產業鏈,以及技術創新的異質結、顆粒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