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作為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根本途徑,指的是將光伏效應有效利用起來,讓太陽光折射到硅材料上形成電流發電。基于此,文章就“雙碳”背景下光伏產業發展歷程、困境與機遇作詳細分析。
1、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歷程
1.1 政府部門主導導入階段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起始為電池片和電池組件,在上世紀 80 年代,國家及地方開始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并以政府部門為平臺,引進了 7 條西方發達國家電池片和電池組件的生產線及重要設備,但這一階段的光伏產業僅僅是幾家初具規模的企業,而縱觀美國和日本的電池片及電池組件生產企業不僅規模大且實力較強,穩占國際市場。2002 年我國光伏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部分的電池片及電池組件生產企業又進入了破產、停產和重組等的低迷時期,使得光伏產業開始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完整,技術生產水平落后、缺少自主研發的尷尬局面,也正是因為如此,光伏企業開始逐漸喪失核心競爭力,產業發展同時受到了原材料市場和終端應用市場的排擠和制約,產能過剩成為主要問題。
1.2 過渡出口快速發展階段
2002 年至 2013 年,歐美政府部門給予光伏企業的補給極大地滿足了海外光伏行業領域的市場需求,特別是隨著“國退民進”政策的出臺,很大一部分的民營企業開始向著光伏產業靠攏。而此時我國的光伏產業依然是處于產業兩頭在外的狀態中,依然需要依靠國際市場才能得到發展。但是,隨著國內對于光伏產品需要的不斷拓展,光伏產業多晶硅產品從 2005 年的 50kg/美元一度上升到了480kg/美元,在這樣巨大的利潤空間背景下刺激了我國光伏上游產業發展,雖然生產成本依舊比國外高出很多倍,但總的來說擺脫了多晶硅需要進口的歷史,我國的多晶硅產品生產能力也從 2008 年的 1.53 萬噸提高到了 20.09 萬噸,光伏產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盡管如此,我國光伏下游產業依然需要依賴國際市場,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時代下,國外光伏市場需求不斷萎縮,2011 年多晶硅產品的價格下降至了 20kg/美元,隨之多晶硅產品庫存不斷積壓,加之歐美等國家對于我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制裁,大部分光伏企業輕則出現了經營困難,重則智能面臨著倒閉。直至2013 年,在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光伏上網標桿電價的雙重政策下,光伏產業內需不斷擴大,光伏產業不斷回暖,在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之后,光伏下游產業攻破重重困難,實現了規模化的生產,光伏產業鏈逐漸完畢,一躍成為了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全球市場核心占有率不斷上升,但是在前期由于多晶硅高額利潤引發的潮涌、萎縮等的問題,依然未能得到解決。
1.3 內需主導延續發展階段
2013 年至今,我國光伏產業已逐漸形成并占據國際龍頭地位,但是一些彌留下來的問題依然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比如:貿易摩擦、市場不景氣、國際端等等。但值得可喜的是,在 2018 年我國光伏裝機總容量連續 6 年穩居第一,累計總裝機量超過 174 萬千瓦時,而在這一時期內,由于政府出臺的土地優惠政策、稅收優惠等的政策等的盲目鼓勵,使得光伏企業之間出現了無序競爭等的問題,隨著2019 年國五條的頒布和實施,才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政府部門對于光伏產業盲目投資的問題,光伏產業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得以不斷的優化與整合,產業格局逐漸形成,光伏企業逐漸加大研發、力爭降低生產成本以此不斷鞏固自身地位,而一些小型的企業則享用技術擴散成果,分享光伏產業紅利,加之全球儲能依然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光伏發電利用效率低下等的問題造成了極大的產能浪費,加劇了我國產業行業過剩問題。
2、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產能嚴重過剩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大部分多晶硅企業正處于滿產狀態,市場供需不平衡,為此多晶硅企業不能盲目擴展,否則就會出現產生過剩問題。不過,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巨大,這些新的能源資源在我國總的能源結構比重占比較高,出現產生過剩問題也是相對的。
2.2 依賴國家政策
雖然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正在不斷的引導光伏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一些補貼、光伏利用、稅收優惠以及光伏扶貧等的政策在不斷地出臺中。但是,未來時期內光伏企業的發展依然會由于補貼不到位、稅收或者是土地利用等的問題受到影響和阻礙。我國正是因為政府補貼的實施使得光伏企業得到了健康發展,但是光伏企業又由于過于依賴政府部門撥款,一旦撥款不及時,就十分容易出現缺口而難以健康發展下去。
2.3 市場需求萎縮
①歐洲地區各個國家對光伏企業的補貼開始下調。由于光伏企業的發展依然是依靠政府部門補貼,所以歐洲各個國家開始下調對光伏企業的補貼。比如在 2011 年以來,德國、意大利逐漸下調了對光伏企業的政策性補貼,歐洲光伏市場需求開始萎縮,國內企業瀕臨倒閉,而原本占據世界光伏裝機 70%以上的歐洲市場需求開始逐漸下降,也使得中國很多的光伏企業進入了窘境巨大的產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只能降價搶占市場先機,經濟利潤大幅下滑。②光伏企業遭受美國和歐盟雙反調查。為了保護國內其他光伏企業發展,美國和歐盟開始對我國光伏企業進行雙反調查,2012 年 7 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定從我國進口的多晶硅電池和電池組件損害了美國光伏企業經濟利益,開始對該類產生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關稅。其中但傾銷稅率高達 18.32-249.96%,反補貼稅率高達14.78-15.97%之間,隨之歐盟地區也持續跟進。2012 年 8月,歐盟發布公告稱:開始對從我國進口的多晶硅電池和電池租金實施反補貼調查,這無疑給我國光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境。③國內光伏市場未能全面啟動。2010年我國光伏企業僅僅出口了多晶硅電池及電池組件7.5GW,面對美國和歐盟咄咄逼人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光伏企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挫折。另有數據表明我國大量光伏企業的發展有近 90%及以上的產品出口于海外,其中銷往美國市場的高達 15%左右,出口額高達40%。也就是說,提過美國和歐盟貿易保護權的繼續實施,讓我國光伏企業失去價格競爭力,對于我國光伏企業的發展是致命的,盡管說我國光伏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已經接近全球的一半及以上,但是國內市場仍舊沒有全面啟動。
2.4 業績全線下滑
自 2011 年以來,我國光伏企業發展形式開始出現逆轉,著名的尚德、天河以及英利等的大型光伏企業開始降低生產,艱難地維持經濟利潤,在市場行情不斷變化的背景之下,大部分光伏企業憑借已有的積累可以勉強的支撐下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光伏企業開始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的現象,光伏企業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在光伏企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之下,光伏企業資金鏈緊張成為常態問題。根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調研數據統計:2019 年我國投產的光伏企業在第 3 和第 4 季度大約有 70-80%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也正是因為如此多晶硅電池和電池組件價格的不斷降低,光伏企業整體經營收入銳減,造成銷量逐漸下滑。除了以上這些因素之外,光伏企業業績的全線下滑還導致貸款難度和成本大幅上升,2013 年 4 月某光伏企業因為無力償還 80 億元就在正式宣告破產,令光伏行業領域不寒而栗。
3、光伏產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3.1 機遇
①政策引導。
國家關于實現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的態度堅決,一方面,通過限電把優勢能源集中供應到更高端的產能和業態中,在承受一定陣痛的情況下,來倒逼低效產能的退出。另一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改革完善煤電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電價浮動范圍增大到 20%,并且明確提出高耗能行業不受 20%的限制,該做法是利用價格的杠桿去促進電力市場化,引導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此外,國家提出整縣推進目標,要求 50%公共建筑、30%的商業建筑(工商業建筑)和 20%的民用建筑參與,并且有 600 多個城市進入到了先期示范,體現出國家對光伏產業的大力支持。
②企業自發性提高。
發改委印發《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的方案中指出,各地方政府完成了非水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風能+光伏)激勵消納權重后,超過最低考核指標的部分將全額不再計入能耗雙控指標。這一方案激發了高耗能企業的內驅力,促使更多的企業從自發的角度上開始積極主動地尋求綠色能源的應用。成效在這次限電中已有所展現,尤其長三角廣東地區的企業,在通過清潔能源去實現自己的部分能源供應方面主動作為。
3.2 挑戰
①原材料上漲和補貼退坡帶來雙重壓力。
2020 年下半年,我國的光伏產業的原材料價格飆升,從硅料、硅片、電池片等主材,到光伏玻璃、EVA 膠膜等輔材,皆迎來了一波漲價潮,原材料的上漲給上游利潤的同時,也會給下游的組件廠商、電站投資商帶來成本壓力,進而影響到光伏項目的落地。在 2021 年隨著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對于集中式、工商業屋頂等的光伏發電系統,不再給予政府補貼,開始實行平價上網。在沒有補貼政策支持下,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的經濟性主要依賴于電力消納方向。
②替代品的威脅不斷擴大
2017 年以來新增裝機量逐年減少,光伏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例不足 2%,而在非化石能源中,光伏發電量的占比也穩定在 1-3%之間,在所有能源發電類型中排名最末。替代品的威脅一方面來自其他新能源,由于晶體硅太陽能光伏產品相比較于新能源中的風能、水能和地熱能等,成本仍然較高,其他新能源可能成為光伏的替代品。另一方面,以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替代品也在迅速發展,市場份額不斷提升。(作者:張玲 於霞 王智慧 孟思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