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講了生態視角下貴州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本章節將在此基礎上提出服務“雙碳”目標的具體建議措施,以期為中藥產業從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的單線經濟模式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轉型提供參考。
一、產業鏈上游實施中藥農業強鏈工程,發展生態種植
要減少中藥產業對土地環境資源的不利影響,就應從源頭上以最直接的方式實施中藥農業強鏈工程,發展生態種植。中藥材生態種植已成為中藥農業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國家戰略,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及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一是合理規劃中藥材種植區。藥材的道地性高度依賴種植的環境,為此我們應積極開展中藥材產地適宜性及產地分布數據空間化的研究,為實現中藥材的生態化布局打下基礎。二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積極出臺相關技術規范,推廣林下、間作、套作、輪作等生態種植模式。如玉米和蒼術間作,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并減少農藥使用和殘留,能較常規種植產量增長45%;黃柏與芍藥間種套作,利用不同藥材生長對陽光需求的密度差異和周期性,使每畝土地可增種芍藥500株。這種種植模式下,黃柏作為喬木原本就具有的較強固碳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利用有機肥結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可減少化肥投入并增加土壤固碳;借助林下種植提供遮蔭和抗病環境實現低碳產出和高碳儲存。三是大力開展藥材優質育種研究,對稀缺的野生中藥材資源和道地藥材進行科學的良種選育和培育。突破藥材種植中的關鍵與共性技術問題,大力發展固碳效益高且固碳成本低的藥材,優化形成一批“投入低、產出高、排放低”的生態循環固碳模式,增加植物碳匯。四是通過保護生態,改善中藥資源種植環境,進而提高中藥材質量與安全,最終實現中藥產品的高品質化發展,即通過綠色產品提升消費者的“健康”水平。
二、產業鏈中游實施中藥工業補鏈工程,建設產業集群
制藥企業作為中藥工業的依托體,其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中藥工業的發展水平。傳統企業大多沿用資源到產品再到廢物的單項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忽視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的“共生”關系。為此,制藥企業自身除了需要進行全流程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外,制藥企業之間還需要加強各種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一個企業排放的廢棄物剛好可以作為另一個企業的生產原料,這就可以使中藥工業鏈上的企業之間構建了一個類似“食物鏈”的網絡關系,互相之間循環地供應資源和能源,從而在中藥工業產業生態系統內部實現資源和能源的“閉路循環”。比如,中藥制藥加工過程中會消耗水電煤等能源,園區應該引入能源企業降低能耗;處理中藥制藥過程中產生的藥渣,可以引入飼料生產企業或生物公司,將藥渣用來生成沼氣,制成飼料添加物,加工成建材原料、積肥等[12];處理廢水,引入污水處理企業,經處理后的污水,又回供給能源企業與制藥企業,循環使用。通過建設產業集群,能將生產中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從而實現中藥工業的生態化發展。

三、產業鏈下游實施中藥商業延鏈工程,促進產業融合
延長中藥商業鏈需要從頂層設計上把傳統的“原料—制造—產品”模式向“醫、養、健、管、游、食”多位一體的復合型模式轉變,把單一的“治病為主”的功能向“預防保健及健康管理為主”的功能轉變,開拓中藥產業產品的全新市場空間,推進“中藥+”融合發展,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一是引導相關企業加大研究投入,大力開發藥食同源類的生態食品、養生保健品及中藥日化品等系列產品,豐富中藥產業形態,提高中藥資源的綜合有效利用率。二是推進中藥產業與旅游、文化、生態、養老產業的融合,向著更開放的生態農業轉變。如從中醫藥濃厚的文化底蘊入手,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藥文化產業的大力發展。又如推動中藥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開發中藥健康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建設“自然-生產-休閑-康樂-教育”于一體的景觀綜合體[13]。三是圍繞種植、加工、生產、流通、倉儲、監測、檢測等環節建設質量追溯平臺,覆蓋到種植大縣和規范化種植基地,確保藥材的質量和使用安全。
四、結語
從中藥產業全產業鏈的角度,分析各產業鏈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措施,用實際案例介紹了中藥資源在“雙碳”目標下循環發展的典型做法。希望將貴州良好的生態優勢與豐富的中藥資源優勢緊密結合轉化為中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優勢,以此來踐行新國發2號文件賦予貴州“四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真正發揮中藥產業作為后發趕超支柱產業的重要作用,努力讓中藥產業真正成為貴州實現“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新動力源。(作者:覃引、林長松、李嘉興、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