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綿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市面積20249平方千米,轄1市2區6縣,1997年全市人口512萬人,國內生產總值275億元,是四川省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綿陽市中心城區位于市域中部,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涪江和安昌河的匯合地,至成都的距離98千米。寶成鐵路和108國道均穿過市區,成綿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2001年綿陽機場已建成通航。綿陽市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空氣動力學研究中心(亞洲最大)等許多科研機構和長虹、湖山等大型電子企業,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基地,也是我國西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
城市性質:我國重要的電子工業生產和國防科研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地區經濟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市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城市規模:現狀城市人口42.5萬人,2010年75萬人,2020年90萬人;規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90平方米以內。
項目思路
城鎮體系規劃
全市將實行“強化中心、發展兩翼、依托軸線、帶動全城”的總體發展戰略,根據實際規劃一個大城市、兩個中等城市和若干個小城鎮,在空間上結合交通干線形成兩個一級城鎮發展軸和兩個二級城鎮發展軸線。
城市布局
城市以老城區為中心,向外圍呈分片組團式發展。尤其是突破了山區城市沿河谷長距離帶狀布局的傳統,利用高速公路建設的契機,向西北園藝臺地拓展了城市發展方向,既節約了平壩上的大量農田,又使城市空間更為緊湊。利用地形、水系及高壓線走廊等因素作為組團的隔離帶,各組團在空間上留有一定余地,職能上有一定綜合性,生產性用地與居住用地平行發展,適應了不同的發展速度,保持了發展的彈性。城市周圍山、水的自然嵌入,綠地結合地形及水系進行布置,為城市的環境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道路交通
城市對外交通通道順暢,高速公路從城市的一側經過,鐵路沿山麓及組團間隔離帶綠地中通過,在城市各個對外出口方向均有2條通道。城市各片區(組團)之間及中心區與各組團間均有較為便捷的聯系,組織了快速交通系統,交通性干道與生活性干道、過境交通與內部交通有一定分工,形成“四橫兩縱兩環”為主體的城市道路交通網絡。規劃用交通流量模擬分析技術,對整體規劃路網進行了網絡評價。結合地形、城市結構將評價結果反饋于用地布局,從而保證用地的開發強度與道路交通的運送能力相協調,為最終確定完善、合理的路網結構打下了可靠基礎。
環境景觀
根據綿陽的自然、歷史條件和社會調查反映的市民興趣,規劃力求使城市的布局結構與自然山水相結合、名勝古跡與綠色環境相結合、新區風貌與現代產業相結合。以城市周邊山體的綠化形成植被蔥郁的綠色大背景,依山就勢造成楔形綠地并逐步向城市滲透。同時,利用河流水系等形成的開敞空間與歷史文化遺跡結合的公共活動空間有機聯系,形成綿陽市文化景觀系列、自然景觀系列和休閑景觀系列。
規劃特色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結合自然條件,在空間上跨越了高平壩發展的傳統模式,使城市躍上臺地發展,既節約耕地資源,又使城市空間更為緊湊。
將研究——規劃的方法引入規劃實踐:在規劃前期就對城市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研究了十個方面的專題。用較為深入的研究成果指導規劃,取得了良好效果。
深入進行交通動態研究:引進先進技術手段,在規劃方案階段即進行交通流量模擬,保證了規劃路網的合理性。
注重公眾參與:召開了大量的座談會征求意見,并向市民發放了數千份調查表,回收率超過了80%。通過調查,總結出市民對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的就業、教育、城市交通、服務設施和環境問題的意見,以及綿陽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排序和綿陽市最具吸引力方面的排序,使我們對城市的認識更加客觀和接近現實。并且在規劃編制的過程中,通過匯報、展示聽取市民的反饋意見。
將城市設計的思想貫穿于規劃始終。通過對綿陽市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山水特征的深入分析和挖掘,有效地將文化與自然因素引入到城市總體環境與規劃設計之中。
由于綿陽機場距城市太近,規劃針對其對城市的影響作了專題研究。不僅對城市相關地區的建筑高度進行了限制,而且分析了機場噪音的影響,調整了機場噪音仿錘形影響地帶的布局,將機場對城市可能造成的干擾降到最低。
實施效果
綿陽市城市總體規劃(1997-2010)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0]80號文批準后,綿陽市人民政府嚴格按《綿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組織實施。近期完成了綿陽南郊機場、寶成鐵路復線、成(都)綿和綿廣(元)高速公路、綿梓(潼)、綿江(油)、綿鹽(亭)、綿三(臺)、綿安(縣)幾條對外公路,迎賓大道、科技城大道、劍南西路已建成通車。污水處理廠已建成投入使(一期10萬噸),沉抗水庫二水源區已建成,三江工程及防洪工程、舊城鐵牛街改造、濱河廣場等已建成。連結城市各組團的快速通道——二環路、飛云大道正在設計中。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正在編制各類專業規劃和詳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