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強力推動下,全國各地正掀起一輪特色小鎮建設熱潮。
作為工業制造業大市,佛山于本月專門召開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會議,提出打造首批15個市級特色小鎮,并安排15億元市級財政資金進行專項扶持。
作為佛山中心城區,禪城區委近期召開(擴大)會議也明確提出,要發揮特色小鎮創新生力軍作用,將“雙創”園區建設和特色小鎮創建有機融合,為創新創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提供載體,以“4+N”雙創園區為基礎,加快打造“4+4+N”特色小鎮格局,力爭到2020年建成1—2個國家級特色小鎮、2—3個省級特色小鎮。
眾所周知,特色小鎮的探索發端于浙江,其原先所打造的特色小鎮,并非行政概念上的鎮域,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資源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復合型平臺。在浙江探索基礎上,國家三部委于去年聯合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
跟浙江探索不同,國家三部委要求建設的特色小鎮是以鎮域為基礎的,更加契合珠三角鎮域經濟的特點。改革開放近40年,珠三角培育了發達的專業鎮經濟,如今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特色小鎮以產業為基礎,在產業之上疊加城市建設,改善小鎮宜居指數,提升小鎮承載力。在某種程度上,特色小鎮可視為推動專業鎮全面轉型的一個重要抓手。
在筆者看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特色小鎮建設將集中實現兩個改變,一個是改變珠三角專業鎮作為制造大鎮的外在形象,還有一個是改變珠三角專業鎮只有單一制造環節的產業內涵。
這兩大改變對禪城發展而言尤為重要。作為制造業大市中心,禪城過去曾孕育了佛山建陶、瀾石不銹鋼、張槎針織、環市童服等多個專業鎮。過去十年,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禪城專業鎮經濟經歷了“騰籠換鳥”的巨大挑戰,大量制造環節持續遷出。
盡管如此,多年沉淀下來產業氛圍依然濃厚。對此,禪城近年來旗幟鮮明地提出實施“植產興業”戰略,多措并舉振興傳統優勢產業。很明顯,跟過去十年相比,禪城振興傳統優勢產業的內涵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關注制造環節,而是立足城市,引入與城市相融合的產業創新要素,追求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環節。
如針對瀾石不銹鋼產業,石灣啟動建設不銹鋼小鎮,不再重復傳統不銹鋼貿易的老路,而是希望給不銹鋼貿易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希望上線佛山不銹鋼指數和佛山不銹鋼互聯網平臺、佛山不銹鋼電子交易平臺、供應鏈金融平臺、智慧物流平臺四大服務平臺,發展新不銹鋼產業。
全新的業態呼喚全新的人才,也需要全新的發展環境,二者疊加就可能帶來傳統優勢產業的迭代更新,進而實現專業鎮的“質變”,破解多年來專業鎮重生產輕生活的“頑癥”,開創珠三角鎮域經濟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