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紅木產業之都——大涌鎮喜事連連。
半個多月前,鎮內籌建多年的鳳凰路開始興建,道路將從廣珠西線高速底部經過,越過鳳凰山接駁二環快速和廣珠西沙溪出口,極大方便群眾出行與商業往來。
幾天前,國家住建部和廣東省發改委先后公布了第二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和全省首批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范點,大涌鎮都榜上有名。算上今年年初入選中山首批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大涌鎮實現了特色小鎮創建市、省、國家級別榮譽的“大滿貫”。
交通先行、創新發展、產城互促,這種對“產、城、人、文”有機融合的執著追求,既是大涌鎮建設特色小鎮的核心理念,更是中山重塑創新發展優勢的“鎮能量”。
步入粵港澳大灣區時代,特色小鎮建設熱潮涌動珠江口,以18個精挑細選的項目做先鋒,中山這一創新矩陣布局中蘊含著怎樣的開放大戰略?
一根木頭72變
最貴的一套家具估值9.5億元
提起紅木,你首先會想到什么?
木材稀有,價格昂貴,抑或是可以作為傳家寶世代傳承?
在大涌鎮紅博城的烏木館內,就藏有一套天價烏木家具——估值9.5億元。
這套家具凈重950kg,制作材料每公斤超萬元。按照材料成材率不到1%計算,即原材料價格為95000kg 1萬元/kg=9.5億元。如算上其藝術價值、科研考古價值等因素,則價值連城,不可估量。
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款家具“見證”了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經過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碳十四同位素測定,其樹木原料米仔蘭,被埋藏的年代距今長達4000多年!
在大涌鎮,類似的家具比比皆是。一根稀缺的木頭經過“72變”,可以被制作成各種極其珍貴的成品。比如,位于紅博城一樓的古戲臺,是國內唯一一座由名貴木材——紅豆杉建造的戲臺。紅豆杉可是經過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在地球上已有250萬年的歷史!
雖然來自有著中國紅木產業集聚地之稱的江門,不過,南方日報江門新聞部記者鄭琦也被大涌紅木產業“驚艷”到。“在集文商旅于一體的紅博城內,既有各式紅木家具、擺件可供挑選,還珍藏了諸多藝術品。從古戲臺走到民國風情街,再到宋庭,仿佛是在時空隧道中漫步,一不留神就穿越了古今。價值9.5億元的鎮館之寶 至尊寶座 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參加完9月1日“觀察十年·百名記者看中山”第三場直播后,鄭琦感慨地說道。
從傳統專業鎮到特色小鎮,近年來,大涌鎮一直在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根據規劃,大涌鎮將依托近40年紅木產業發展基礎,大力推進紅木制造向商貿會展與研發設計兩端延伸,推進紅木產業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國際知名的紅木文化體驗區、全國紅木產業創新發展的標桿,建設成為中國紅木文化旅游名鎮。
小空間大戰略
鎮域經濟開啟全新戰場
大涌鎮所取得的成績,僅是中山加快步伐重塑“鎮能量”的縮影。以18個省級專業鎮作為基礎,今年以來中山在特色小鎮建設方面頻頻發力——
2月,經過激烈角逐,中山敲定首批18個市級特色小鎮;
6月,中山多個特色小鎮項目集中動工,許多鎮區因此撬動了上百億元的投資;
8月,廣東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范點名單公布,小欖菊城智谷小鎮、古鎮燈飾小鎮、大涌紅木文化旅游小鎮三個項目成功入選;
……
無疑,當前這場致力于構建“創新大矩陣”的布局,正在深刻改變中山的專業鎮發展模式。對此,關注鎮域經濟多年的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士倫有著深刻體會。
在他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山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雖源自專業鎮的活力,但是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專業鎮普遍存在的產業低端、創新不足、品牌雜亂、競爭過度等問題長期無法得到根治,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
從發展模式上看,中山的“一鎮一品”或者“多鎮一品”雖然仍有較強生命力,但仍局限于產業、經濟概念,追求的只是某一產業的集群發展。這種單純追求產業效應的模式,在當下驅動力正在不斷減弱。
從城鎮建設上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發展波浪式朝前推進,大量人口往城市聚集,城鎮化很大程度上演變為一種“城市化”,重在如何讓城市更城市、讓鎮更像城市,而忽略了鎮本身的特色優勢。在千城一面或千鎮一面的城市化運動里,要重煥鄉鎮風采,紓解大城市病,專業鎮必須要有新的擔當。
許多鎮區掌舵者也有相似的體會——
三角鎮黨委書記黃澤科表示,三角鎮當前的產業發展水平與東北組團中心鎮不相稱,未來將主攻迪茵湖小鎮和市級產業平臺三角園,并通過京珠高速三角出入口互相連接。這兩個平臺一個代表了三角鎮發展的進行時,一個則是未來時。其中,三角鎮將重點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對原有產業進行優化。
古鎮鎮黨委書記劉建輝認為,當前燈飾產業正從“工業化制造”進入“藝術化創造”時代,文化已成為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是燈飾經濟的獨特資源。“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建設,正是古鎮燈飾產業通往“藝術化創造”的“金鑰匙”。
通過打造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中山正在積蓄更強大的“鎮能量”。
18小鎮當先鋒
念好“融字訣”講好“世界語”
著眼當下,特色小鎮建設是中山打破發展桎梏的需求使然;放眼未來,它更是中山踐行大開放戰略的必由之路——
從粵港澳合作到大灣區建設,從點狀合作走向片區共生發展,珠江口區域發展找到了新支點、新平臺,有抓手,有樣板,有標桿,將帶來更多產業互補、發展共融。新的歷史機遇,呼喚更加優質的發展平臺。重在塑造產業城市、生態人文、創新資源等相得益彰的新城鎮發展生態,特色小鎮這一建設追求,恰恰是吸引創業創新生產要素匯聚的關鍵。
諸多洞察先機的城市已經在快馬加鞭布局——
在佛山,上個月剛剛高規格召開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會議,提出爭取到2020年建成30個以上市級特色小鎮、8個以上省級特色小鎮、5個以上國家級特色小鎮。據統計,佛山首批15個市級特色小鎮總投資超過1000個億。
在惠州,早于去年年底便提出推動特色小鎮建設試點先行,建設廣東“特色小鎮創新特區”。今年以來,包括橫瀝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潼湖科技小鎮等項目在內,惠州多個投資超百億的特色小鎮已經紛紛動工興建。
鎮域經濟的新戰場已經開啟。面對新一輪的發展挑戰,以18個特色小鎮做先鋒,中山如何打好這場突圍戰?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助理研究員李震認為,在新階段,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要求更高,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其中,功能融合是基礎,是關鍵。所謂功能融合,即實現產業與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與生態、產業與城鎮的功能融合。
李震建議,中山的重塑“鎮能量”之路,應該往三個“功能融合”去思考。一是產業與文化的功能融合。通過對產業的歷史文化內涵挖掘,以創意工廠、時尚文化空間等載體完善產業生態系統;二是產業與旅游的功能融合。通過產業旅游的形式,解決小鎮旅游功能與產業功能相互獨立的問題,從產業中衍生出科普教育、會展、觀光休閑等功能;三是產業與生態的功能融合。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實轉變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觀念。
以“文化+旅游”帶動產城升級
特色小鎮建設,大涌鎮已先行一步
雖然來自有著中國紅木產業集聚地之稱的江門,但在參加完 “觀察十年·百名記者看中山”第三場直播后,我還是被大涌的紅木產業“驚艷”到。
走進大涌紅木文化博覽城,迎面撲來一陣木頭的清香。從古戲臺走到民國風情街,再到宋庭,仿佛是在時空隧道中漫步,一不留神就穿越了古今。這里既有各式紅木家具、擺件可供挑選,還珍藏了諸多藝術品,其中價值9.5億的鎮館之寶“至尊寶座”更是讓我大開眼界。
大涌鎮擁有非常深厚的紅木產業基礎,這是大涌發展紅木文化旅游小鎮的優勢。目前,大涌整體街貌給我的感覺還是一個紅木家具生產專業鎮,但據了解,未來大涌將整合隆都美食、舞龍醒獅以及武術等傳統文化資源,發揮紅博城4A級景區及文商旅綜合體等旅游資源,推出特色旅游線路,引入琴棋書畫、文房四寶、香文化、飲食等各領域的知名企業,豐富現有業態,加強大涌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其中,以紅木為主題打造的特色酒店更是勾起了筆者的興致。
同是打造文化旅游小鎮,大涌和開平赤坎卻有著本質的區別。赤坎的“寶貝”是華僑留下的600多座洋樓以及近百年的華僑歷史文化資源。大涌紅木家具制造業發展至今僅近40年,雖然沒有比較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依靠,但此類特色小鎮發展空間更為巨大。在筆者看來,大涌可以積極融入中山“全域旅游”規劃大格局,加強與孫中山故里、古鎮星光聯盟等景區的聯動,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擴大大涌的知名度。
與大涌鎮一樣,江門亦是我國五大紅木產業聚集地之一,二者選擇的發展方向卻不全然相同。江門臺山大江鎮致力于加強傳統家具產業集聚,令產品走向高端精品化,成為集傳統家具精品設計生產中心、展銷鑒賞中心、原材料集散中心和人才培訓中心的紅木傳統家具名鎮。大涌鎮則另辟蹊徑,從全國紅木家具專業鎮“轉型”為中國紅木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推進紅木制造向商貿會展與研發設計兩端延伸。
哪條路比較好,現在下定論為時尚早。而近日,大江鎮提出以伍炳亮黃花梨藝博館及臺山國際文旅展貿城為中心,打造紅木特色小鎮,有意深挖當地文化底蘊,加強文旅資源的發展,以推動傳統家具產業優化。在此方面,中山大涌鎮已是先行一步,并且已初顯成效。期待中山大涌鎮繼續走在前方,探索出一條以文旅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行之有效”的特色小鎮發展道路,為其它小鎮建設提供更多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