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年養老產業的發展,政策的密集出臺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據統計,自國務院2013年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標志性文件之后,2014年國家陸續推出30多項跟進落實的養老產業政策及指導意見,可謂是《意見》發布以來取得成效最多的一年,而這種趨勢也一直延續到今年。
“從目前出臺的政策來看,主要呈現出三種趨勢。
一是從局部走向全局,二是從邊緣化走向核心,三是從具體措施走向制度化構建。”民政部北京職業管理學院教授、博士成海軍總結到,具體來說有五大特點:
一是全面,涉及土地、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養老機構、社區、居家、行政審批、管理、外資介入、醫養結合、社會力量介入、政府購買服務,標準化等方面,基本覆蓋了養老產業所需的方方面面;
二是權威,這些政策基本都是從中央層面出發,具有行政法規的效力;
三是具體,過去出臺的政策比較宏觀、定性,2014年的政策更加細化了基層操作層面的規定;
四是融合,以前養老文件大多是單部門發布,2014年的很多文件則是多部門聯合發布。比如此前由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五是創新,除了民間資本介入養老服務業的內容,其他很多政策所涉及領域在業內都是首次發布。
些已經出臺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簡化審批、放寬企業登記制度、人才、養老用地、費用優惠、民間資本介入等重點方面。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養老服務任務比較艱巨。據測算,如果每個家庭一周需要一個小時的家庭養老服務,全年可拉動GDP 增長0.2%。因此,我國下一步在養老服務領域,最主要的任務是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政府需要找準定位。”成海軍表示。
不堪重負的“養兒防老”
各種養老政策“扎堆”出臺的背后,是我國未富先老的嚴峻事實。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421”家庭結構(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漸成主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醫療保障的提升,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家庭養老壓力越來越大。而社會養老體系的不健全、養老支付能力不足等問題也讓中國人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愈加不堪重負。
“什么是養兒防老,僅僅是孩子回家看看、幫忙照顧就行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觀點鮮明地指出,養老要解決的是每個人終生自立的問題。政府有責任讓兩代人收支平衡、讓企業稅率合理、讓個人負擔合理、讓養老金合理。
面對龐大的養老規模,養老服務人才短缺將是長期現實。必須落實兩個“著力點”:
一是加強培養、培訓,既要多培養機構中的專業護理人員,也要培訓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如保姆、老人的親屬、社區志愿者等。畢竟中國居家養老的比例超過90%。
二是加強技術裝備的研發和配套。西方發達國家的養老院中,通常是1名護理人員可以同時照顧7~8位老人,先進的監測設備、全息網絡化的技術應用,能極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養老床位的使用效率。
落地實施: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地區已創新養老模式,綜合飲食、居住、購物、出行、就醫、護理、娛樂、心理、孝親9個方面,推出81個居家養老項目,為地區2.6萬名60歲以上老人解決各項生活難題。其中,包括陪伴空巢老人聊天的“家音”熱線,給老年人提供美味可口飯菜的“天天助餐”計劃;還有一項“喘息服務”,即成立社區志愿服務隊,進樓入戶看望老人,幫老人做家務、聊天,讓照顧患病、失能、空巢老人的家屬有機會“喘口氣”。八里莊街道還計劃在今年6月使用云動全域指揮中心系統,一方面以地區人口大數據庫為支撐,對老年人口精細化分析,系統梳理所轄地區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如老年人住所、家庭情況、需求導向等各類信息,問需精確到人,提供家政、購物、陪聊等“一站式”個性化養老服務。
展望“十三五”
隨著“十二五”進入收官之年,有關養老產業的“十三五”規劃也自然引發了多方關注。對此,“十三五”規劃的研究者、參與者之一楊燕綏透露,老齡社會的教育問題將會是重點之一。如何將老齡社會的影響和常識傳遞給全社會,提前儲備有利條件非常重要。此外,在醫療上如何隨著老齡化的需求,把這個體系構建起來,也會成為“十三五”規劃的一個重要問題。從老年醫學的人才培養到整個衛生資源的配置,再到服務供給和購買,特別是現在大家關注的醫養結合,它其實是長期護理的最后一個階段,目前在我國非常缺乏。如何讓這些個人經濟難以承擔長期住院費用、回家休養又無人照顧的失能老人有尊嚴地離開,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對于已經到來的和尚未到來的政策紅利,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表示,既要期待政策紅利,也要期待非政策紅利,捷足先登者主要享用的是非政策紅利,所以兩個要結合起來。“要像公雞那樣早早起來、早早動身,也要像貓頭鷹那樣,在黃昏之際理清楚之后再做大的運轉。”他形象地比喻到。
而在設計規范方面,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周燕珉則表示,目前各部委出臺的一些政策規范在用詞和定義上存在一些差異,在執行和判斷時會造成麻煩,需要盡快統一。
“無論有政策、沒政策,老齡化是中國不可避免的一個事實,人每天都在老,這個市場每天都在膨脹,所以這個市場真正的需求決定中國老齡產業的存在、發展和前景。對于投資者來說,找準自己的定位、研究老人的需求,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是養老產業應該思考的。”吉利大學健康管理學院院長烏丹星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