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廠生產部品部件,用機械在現場拼裝——蓋房子,由建造邁向“制造”。
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是實現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和載體,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建筑質量的根本保證。
這是建筑產業的一場革命。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為此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對福建省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支持、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做出了具體要求。
福建正式吹響裝配式建筑沖鋒號!
中央在部署 制定目標 力爭用10年時間新建筑占比達到30%
中國的裝配式建筑是從新中國成立后逐步發展起來的,但由于許多主客觀原因,進展一直緩慢。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建筑工業化與裝配式建筑重新成為建筑領域的發展熱點。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裝配式建筑的號角聲聲催。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
2016年9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會議決定,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重點,加快提高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
2016年9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指導意見》規定了八項任務,明確了標準體系、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產、裝修、工程總承包、推廣綠色建材、確保工程質量等八方面的要求。
行業行政主管部門也在部署。
2017年3月23日,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確定了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積極推進地區達到15%以上,鼓勵推進地區達到10%以上。《行動方案》明確了十項重點任務:一是編制發展規劃;二是健全標準體系;三是完善技術體系;四是提高設計能力;五是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六是推行工程總承包;七是推進建筑全裝修;八是促進綠色發展;九是提高工程質量安全;十是培育產業隊伍。并提出了落實支持政策、創新工程管理、建立統計上報制度、強化考核監督、加強宣傳推廣等五項保障措施。
福建在落實 力爭上游計劃到2025年 新建筑占比達到35%以上
中央的部署就是號令。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在落實裝配式建筑項目、產業基地建設、技術標準體系、人才隊伍建設等各項工作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落實建設項目。我省積極穩妥地推進裝配式建筑,發揮工程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目前,我省裝配式建筑項目穩步增長,今年新開工的建設項目有27個,分別為:中建(閩清)建筑產業園辦公樓、省食品藥品檢驗檢測實驗樓、首開龍湖·春江彼岸二期1#樓、瑞達國際金融中心項目、龍海市月港新區棚戶區改造工程、龍海市紫云片區棚戶區改造工程、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等。裝配式建筑面積達到了169.7萬平方米。
加快基地建設。去年我省在完成產業基地(園區)投資工程包35.83億元的基礎上,今年計劃完成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園區)投資工程包建設32.5億元。截至目前,陸續投產的PC生產基地有:福建建超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長泰生產基地、中建(福建)綠色建筑產業園、福建建工建筑工業化研發生產基地(一期)、福建省瀧澄建筑工業有限公司漳州建筑產業現代化生產基地、中建智欣預制構件廠、福建鴻生高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筑產業化項目、閩南高時工業化基地。實現了福州、廈門、漳州、泉州、龍巖、三明、南平、平潭綜合實驗區的PC生產基地布點。到2017年底,我省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產業基地產能預計將達到174萬立方米。其他類型的部品部件生產基地,如鋼結構、新型墻材、集成式廚衛也在建設中,在我省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
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為規范我省裝配式建筑的建設,實現建筑高品質,省住建廳先后發布了《福建省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模數協調技術要求》《福建省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等13個規范文件、4本地方標準和2本圖集,啟動了《預制混凝土構件質量檢驗標準》《裝配式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程》等11本已列入編制計劃的裝配式建筑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和7本圖集的編制工作。這些標準規范與住建部近期發布的相關標準規范互為銜接補充,基本能夠滿足福建省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需要。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去年,福建省住建廳組織編寫了《福建省裝配式建筑培訓教材(基礎)》《福建省裝配式建筑培訓教材(施工安裝)》培訓教材;組織各設區市建設主管部門負責人、裝配式建筑企業管理人員近550人分別參加在福州、廈門、漳州、泉州開展裝配式建筑培訓班。通過省建筑產業辦、省建筑產業化協會通過邀請專家舉辦研討會、講座和新媒體等方式宣貫裝配式建筑的設計、施工、質量安全管理的理念。
各地在行動 產業基地建設率先突破 工程項目雨后春筍
建筑產業現代化,已在我省悄然拉開序幕。
敢于爭先、勇于爭先。2017年5月,福州市政府率先公布了《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試行)》。《實施意見(試行)》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0%以上,爭創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政策扶持上規定:1.計容面積獎勵。對自主采用裝配式建造的商品房項目,其預制外墻或疊合外墻的預制部分建筑面積可不計入容積率核算,但不超過該棟建筑的地上建筑面積3%。2.財政獎勵。由財政部門研究制定裝配式建筑項目專項獎勵政策,對于實施范圍內裝配率達到規定標準的非政府投資項目,每增加10%裝配率,按計容面積予以100元/平方米財政獎勵。單個項目獎勵總額不超過500萬元。3.產業化基地獎勵。對于建筑產業化生產企業在本地所生產產品符合新型墻體材料目錄的,可按規定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政策。
福州市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這里已建成有:福建建工建筑工業化研發生產基地(一期)、中建海峽(閩清)綠色建筑科技產業園、福建鴻生高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筑產業化項目、博那德房屋科技產業園、金強(福建)綠色墻體系統制造商、福建朗創建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涉及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新型墻體結構的生產基地。其中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年產能達到66萬立方米。大力助推福州市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進程。
裝配式建筑工程項目不斷涌現:中建(閩清)建筑產業園辦公樓、福州市強制醫療所、省食品藥品檢驗檢測實驗樓等11個項目,建筑面積達77.4萬平方米。在土地出讓中明確規定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有15個項目,建筑面積為23萬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6月6日,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題課題示范工程和住建部“裝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項目”——中建海峽(閩清)綠色建筑科技產業園(啟動區)綜合樓項目已順利封頂。這一綜合樓采用預制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結構,裝配率為92%,建筑面積6346平方米,建筑高度22.9米,共6層。項目應用了八大技術創新:BIM建模技術;全過程可追蹤五維信息技術;裝飾與彩色混凝土技術;清水復合保溫外墻板;節點鋁合金模板技術;快速支撐系統;預制四邊不出筋疊合板;主次梁牛擔板連接技術。這些技術創新對我省推廣綠色智慧建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龍海市裝配式建筑和消能減震有機結合。龍海市目前建成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產業基地有福建省瀧澄建筑工業有限公司漳州建筑產業現代化生產基地,基地年產能7萬平方米PC構件。采用裝配式建造的在建和已完成招投標的項目有:龍海市紫云片區棚戶區改造工程、龍海市月港新區棚戶區改造工程、龍海市月港中心小學、龍海市月港中心幼兒園、龍海市四館一中心(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工人文化館、新聞中心),建筑面積為28.9萬平方米。其中龍海市月港新區棚戶區改造工程為我省第一個采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保障房項目。龍海市月港中心小學在結構設計上,將現代消能減震技術應用于裝配式學校建筑,通過設置約束屈曲支撐(BRB),降低預制裝配難度,有效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龍海市四館一中心是我省首個應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大型復雜公共建筑,為適應復雜多變的功能需求,將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裝配式鋼結構和消能減震技術進行了有機組合,以期在經濟性可控的前提下,發揮裝配式的技術優勢。
產業在升級 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促進專業化分工合作
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的一場深刻變革,工程總承包的管理模式和工業化、社會化的大生產方式倒逼傳統的相關企業轉型升級以及催生新興的產業。
原先從事傳統施工的企業通過優化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引領戰略新興產業的定位,投資建設裝配式生產基地,轉型升級具備了設計、生產、施工能力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如,福建建工集團總公司、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瀧澄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施工企業。北京榕商青年促進會與兆易集團有限公司和省外從事裝配式建筑的知名企業——遠大住宅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強強聯合,在福州江陰工業園興建榕青匯(福州)綠色建筑示范產業園。
原有從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生產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拉長產業鏈,帶動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發展。如,福建南平鋁業有限公司、福建奮安鋁業有限公司從原先生產鋁型材、傳統門窗等轉型升級生產集成式門窗。
部分傳統建材生產企業搶機遇,積極創新產、研、施工一體化的產業協同模式。如,從事硅酸鹽板材生產的金強(福建)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施工裝配式維護系統示范樓。從事管樁生產的福建鴻生高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預拌商品混凝土的智欣建材集團等建材龍頭企業也轉型升級,完善產業鏈,興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生產基地。
裝配式建筑的美好前景,讓建筑企業通過優化資源,構筑產業生態,重視創新能力培養,提升了規模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產業鏈優勢,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實現了我省建筑業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