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建造高品質建筑。從產業鏈的組成看,以往的發展訴求和技術推廣是點狀的、自下而上的,逆水行舟很難。但進入2017年,裝配式建筑迎來一個全新的、順勢而為的變革”。在進一步分析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時,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十所所長、建筑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彤道出了自己的思考。
新時期EPC的發展應有新的思路
問:在建筑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推行工程總承包(EPC)被稱為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為什么設計企業牽頭的EPC比較不容易實現?
陳彤: 常見的工程總承包以往多是以施工總承包為主要內容,現在倡導的新型EPC已經更強調設計和技術研發的作用。
除此之外,新型工程總承包的發展還應有投資開發戰略和資金支持,產業鏈各方在發揮各自特長的基礎上有機結合,把建設過程的交接棒變成共同跑一棒,發展才能順暢。總結起來是投資引領,技術貫通,施工與生產并重。我們BIAD參與組建而非牽頭的北京市首家新型EPC企業,正是包括了上述關鍵要素。
關于設計企業牽頭工程總承包,技術人員或企業如果去牽頭組織投資開發和施工生產,能做好的固然非常令人欽佩,但這真的很難!設計企業規模、業務面有限,承接EPC項目的規模、項目把控能力以及今后發展是有“天花板”的。再換個角度想,設計企業牽頭工程總承包,實際上是在總承包領域多了參與者,產生的效益好像既不是設計領域本身真正的增量,也不是整個建筑行業的增量。
設計企業 “授人以漁”是發展著力點
問:除了工程總承包模式外,在裝配式建筑領域,設計企業還有哪些發展模式?
陳彤:裝配式建筑更像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建筑產品,需要設計師的工匠精神。
大多數設計師都更愿意創作地標性建筑,為社會留下具有獨特印記的作品。如果能夠認識到裝配式建筑是一種建造方式,“功能可復制”的建筑包括住宅、辦公樓、學校、酒店甚至體育、文化類建筑,都可以適用裝配式的建造方式,設計師把作品情懷和和產品思維主動結合,職業生涯一樣可以很精彩。
設計企業的屬性是輕資產、智力密集型,除了工程總承包模式,還有沒有輕資產發展之路?我們暫且把裝配式建筑設計比作一個新的闖關游戲:第一種,先行者 “替人闖”——若是競爭同一個項目,有搶人飯碗之嫌;若是專項技術分包,后發者沒學習新業務,行業沒有增量;若是后發者搶些人才以求追得快些,還是原有模式競爭,單個企業闖關的快慢有所變化,但行業增量仍然有限。第二種,先行者“自己闖關更多”——集成設計,是先行者自我完善。第三種,“給攻略,自己闖”,給同行或客戶提供簡單咨詢,他們自己闖關——這是新型技術服務。第四種,“給攻略,陪著闖”——即全過程工程咨詢。我覺得,新型技術服務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是今后設計企業發展的著力點,“授人以漁”,帶動同行及整個行業水漲船高。
裝配式建筑迎來順勢而為的變革
問:如何研判未來裝配式建筑發展趨勢?研判理由是什么?
陳彤:我們應該暫時跳出裝配式建筑的技術范疇,看看現在房地產業發生了什么。
從2016年11月北京海淀永豐產業基地開始,土地供應的方式和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競爭需要通過三道“門檻”:第一是限價,第二是自持,第三是建設方案。我們具體看第二和第三道門檻。第二道門檻是建筑產品的屬性由銷售轉變為自持,體現建筑是用來“住和用”的,不是用來“炒”的。第三道門檻是技術要求,北京明確為“綠色+裝配式+其他節能環保技術應用+規劃設計方案+自持運營方案”;上海的“復合式出讓”也是“物業+全裝修+裝配式+綠色+獲獎”的多維度評價。相比以前只比規劃設計方案,這已不是任何一家設計企業可以單獨完成。如果說前述的“集成設計”還只是局部思考,土地供應這個源頭環節的國家發展要求才是“集成設計”和行業變革的真正背景。北京目前一些項目的情況是,開發商在競爭中要承諾達到綠色三星、100%實施裝配式建筑才能入圍。
與此同時,2017年2月至6月,密集出臺了《“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 》、《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通知》、《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工作》、《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很多政策文件,相互之間密切關聯,不是孤立的。如果仍按原有模式試圖找到變通方法,肯定是不行了。
新的要求預示著整個行業的變革是自上而下的,房地產業從原來的利潤最大化導向,轉變為必須落實建筑全壽命周期的高品質導向。裝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建造高品質的建筑,是實現這一變革的重要載體。開發企業原有經營模式面臨顛覆,開發商將向城市綜合運營商轉變,產業鏈相關企業也已面臨全新的挑戰。我們只有順勢而為,做出自身的努力去主動迎接這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