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明確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要占新建建筑的30%
新技術“綠”了建筑
通過推廣裝配式建造等技術,降低房屋建設過程中的粉塵、噪音污染,讓建筑更“綠色”。
1000
截至目前,裝配式建筑項目應用已達到1000余萬平方米,成都三環路擴能提升工程等10余個項目均采用裝配式方式建造。
500
今年四川省將新開工裝配率達30%以上的裝配式建筑500萬平方米。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越來越常見。
8月11日,成都市新都區大豐街道“錦豐新城”項目現場幾乎看不到多少工人,二十多臺塔吊正將一個個事先預制好的墻板、橫梁、樓梯等混凝土構件組裝為完完整整的建筑。
“錦豐新城”是四川省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示范性工程,也是四川省首批建筑業綠色施工示范工程,預制裝配率達 40%~ 50%。
記者了解到,裝配式建房作為綠色建造的一種方式,正在四川省推廣——省政府辦公廳已印發促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30%。這種新的建造方式,綠在何處?市場可買賬?它如何引領四川省的綠色建造新風尚?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環保賬
相比傳統建造方式揚塵噪聲污染大幅降低
8月11日上午,成都建工集團位于青白江區的生產基地里,一片繁忙。巨大的工廠車間內,工人按事先設計好的尺寸安置鋼架,再通過操作機械灌入混凝土,不到十分鐘,一堵預制剪力墻下線。現場看不到四處飛濺的混凝土,生產過程十分清潔。
從這里下線的成品墻壁、梁、柱、樓板等“零件”將被運至“錦豐新城”項目施工現場,通過“零件”上預留的鋼筋和孔洞,被拼裝為一棟棟建筑。
“預制再拼裝,這就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不用像以前一磚一瓦都需要在現場用鋼筋混凝土堆砌起來。”“錦豐新城”項目經理唐樂介紹說,“錦豐新城”23棟保障房目前已全部封頂,項目6層以上都實行預制拼裝作業,8萬多個預制構件只需運送到現場“拼接”即可。“這樣一來,不僅大幅度縮短了施工周期,和傳統施工方法相比,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揚塵和噪聲污染。”唐樂說。
記者在“錦豐新城”項目現場看到,這里幾乎沒有建筑工地常見的鋼筋混凝土和建筑垃圾。施工過程中,除了塔吊發出的隆隆聲外,也聽不到其他嘈雜的施工噪音。此外,采用預制構件避免了鋼材運送和混凝土現澆產生的粉塵,工地地面在預制構件吊裝完畢后也干凈整潔。
在四川省,裝配式建筑不止“錦豐新城”。今年四川省將新開工裝配率達30%以上的裝配式建筑500萬平方米。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將越來越常見。
經濟賬
可觀的市場空間讓裝配式建筑更“叫座”
裝配式建筑具有更環保、施工周期更短,且建筑使用壽命比傳統建筑更長等多重優勢,但記者了解到,與傳統建造方式比,裝配式建筑的造價要高出10%至15%。裝配式建筑如何“叫好又叫座”,被更多建筑施工方所采用?
對于這個問題,“樂山森林城”項目施工方中新房華構公司副總裁侯榮已有經驗,“根據實踐情況,一個裝配式建筑規模若達3萬平方米以上,就能實現盈利。市場越大,對裝配式建筑的接受度將越高。”
裝配式建筑市場將頗為可觀,今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裝配式建筑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裝配率達到30%以上。四川省還明確,在每年建設用地供地面積中,必須采用一定比例的裝配式建筑,并逐年提高比例,對于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項目,其土地出讓金可約定分期繳納。
政策給力,企業如何發力?四川省計劃在三年之內培育5家集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裝配式建筑龍頭企業。“市場主體培育不僅包括支持原有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增加產品種類,也包括圍繞裝配式建筑上下游產業鏈,引進實力雄厚的集團企業和龍頭企業。”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日前,華西集團、成都興城投資集團、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簽訂組建裝配式建筑建設投資集團公司合作框架協議,邁出了四川省以產業聯盟形式發展裝配式建筑實質性的一步。
長遠賬
制定完善技術標準補上發展推廣短板
“在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中,一些短板也亟待補齊。”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瀑說,對于該新型建造方式,國家、行業標準還存在滯后的情況,需盡快“趕上”,才能更長遠推廣這一綠色建造方式。
記者了解到,對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四川省已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至今,四川省已發布5項技術標準和1項圖集標準,涵蓋設計、施工、質量驗收多個環節。到今年底,四川省還將發布裝配式建筑5項技術標準和3項標準圖集供社會使用。
同時,為加快裝配式建筑標準體系制定,四川省支持企業和團體編制標準。目前四川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紛紛參與裝配式建造方式的開發和研究,已完成和正在研發的技術研究共計48項,基本覆蓋了混凝土、木結構、鋼結構三大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
據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透露,近期四川省已成立裝配式建筑標準制定課題組,將從標準體系、技術體系、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三大層面入手,解決裝配式建筑標準零散和不成體系的問題。
張瀑建議,政府主導的地方標準應著重于解決行業內通用性、基礎性問題;團體標準則應著重于解決新技術、新體系以及專有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兩方面組合形成建筑標準體系,指導裝配式建筑的設計、制造、施工、驗收等。